吾未识李空同先生每读先生诗且官渠后钦其为人过圆通寺悬多诗刻而僧独取先生者有静言看石耳之句石耳峰名庐山佳处

先生是在武皇年,彩笔沧江动远天。

僧徒亦识山中字,学士今传邺下篇。

当日鸣泉邀节钺,清秋高阁自云烟。

谁令流落明时去,石耳空知炫独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舜臣的诗,通过对李空同先生的追忆,表达了对其才华和人品的敬仰。首句“先生是在武皇年”暗示了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可能与某位英明君主有关。"彩笔沧江动远天"描绘了先生如彩笔般生动的文采,仿佛能跨越江河,触动苍穹。

"僧徒亦识山中字,学士今传邺下篇"赞美了先生的学问广博,连僧侣也赞赏他的文字,而他的作品更是流传于学士之间,可见影响深远。"当日鸣泉邀节钺"暗指先生曾有显赫官职,泉水似乎也在为他鸣赞。

"清秋高阁自云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雅的画面,象征着先生的品格高尚。然而,"谁令流落明时去"表达了对先生在盛世却不得重用的惋惜。最后,"石耳空知炫独妍"以庐山石耳峰的美来比喻先生的才华,虽被遗忘,但其才情依旧独树一帜。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叙事和景物描写,展现了李空同先生的文采、官场经历和不幸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深深敬仰和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收录诗词(224)

李舜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

  • 字:汝谐

相关古诗词

宿东林寺(其一)

谷转还青峤,烟扶下赤坡。

秋山凋叶少,暝径咽泉多。

旧迹馀溪沼,深斋到薜萝。

更邀明月上,徙倚辨嵯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宿东林寺(其二)

山寺忽云端,山行处处欢。

晚凉岩际宿,秋色月中看。

缓步多幽壑,清声即近滩。

苍阶疑露湿,瀑水堕空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发东林

东林千载后,尚种芙蓉池。

出门见初日,夹路云烟随。

深谷忽无极,洒峤泉奔驰。

潺潺碧涧吞,袅袅垂猿枝。

微风动幽响,万壑清秋时。

长林郁光景,竹树何参差。

苍茫虎溪路,故蹊不可窥。

前山复回合,度岭扬旌麾。

恍若乘风翔,果与丹霄期。

杂花半岩上,草露团葳蕤。

雄蟠三百里,奇峰方在兹。

峥嵘乍可望,浩荡今晨思。

登游能累宿,肯负幽人姿。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九月八日始闻雁声

东山常八月,夜夜雁归声。

何至江州听,方多菊露清。

倚檐长送尔,远道总关情。

不问都门过,知无系帛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