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高阳台·题牡丹亭传奇》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高旭所作,以独特的视角对《牡丹亭》这部戏曲进行了评析。词中表达了对剧中情感纠葛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好事偏魔,相思成鬼",诗人指出剧中人物的情感过于深沉,以至于超越了常理,如同被魔力所困,相思之情甚至化为鬼魅。"关雎"一曲,引发了角色们无尽的哀愁和泪水,暗示了爱情的悲剧色彩。
"牡丹亭畔休轻死,证痴儿、石上三生",诗人提醒读者不要轻易为剧中的痴情付出生命,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中轮回转世的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檀板银筝,唱与谁听",表达了对剧中音乐艺术无人欣赏的遗憾,也暗指世事变迁,美好的事物可能无人理解或欣赏。
"可怜作者无知己",诗人感叹作者未能找到知音,艳丽的词句未能被人真正理解。"大好中原,何堪吹换膻腥",借牡丹亭的故事批评现实社会的沦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华夷不辨天何意,诉奇愁、下笔魂惊",诗人质疑天地不公,为何让这样的奇愁得以书写,令人震撼。最后,"古来今。卿亦伤心,侬亦伤心",诗人与读者一同共鸣,感叹古今皆然,剧中人与读者都因情感共鸣而心痛。
整首词以深情而犀利的语言,既赞扬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又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词人的文化敏感度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