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题牡丹亭传奇

好事偏魔,相思成鬼,人间安用多情。

一首关雎,惹他万种啼痕。

牡丹亭畔休轻死,证痴儿、石上三生。数前尘。

檀板银筝,唱与谁听。

可怜作者无知己,把艳词当作,种性难明。

大好中原,何堪吹换膻腥。

华夷不辨天何意,诉奇愁、下笔魂惊。古来今。

卿亦伤心,侬亦伤心。

形式:

鉴赏

这首《高阳台·题牡丹亭传奇》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高旭所作,以独特的视角对《牡丹亭》这部戏曲进行了评析。词中表达了对剧中情感纠葛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好事偏魔,相思成鬼",诗人指出剧中人物的情感过于深沉,以至于超越了常理,如同被魔力所困,相思之情甚至化为鬼魅。"关雎"一曲,引发了角色们无尽的哀愁和泪水,暗示了爱情的悲剧色彩。

"牡丹亭畔休轻死,证痴儿、石上三生",诗人提醒读者不要轻易为剧中的痴情付出生命,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中轮回转世的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檀板银筝,唱与谁听",表达了对剧中音乐艺术无人欣赏的遗憾,也暗指世事变迁,美好的事物可能无人理解或欣赏。

"可怜作者无知己",诗人感叹作者未能找到知音,艳丽的词句未能被人真正理解。"大好中原,何堪吹换膻腥",借牡丹亭的故事批评现实社会的沦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华夷不辨天何意,诉奇愁、下笔魂惊",诗人质疑天地不公,为何让这样的奇愁得以书写,令人震撼。最后,"古来今。卿亦伤心,侬亦伤心",诗人与读者一同共鸣,感叹古今皆然,剧中人与读者都因情感共鸣而心痛。

整首词以深情而犀利的语言,既赞扬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又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词人的文化敏感度和历史责任感。

收录诗词(178)

高旭(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罗敷媚(其一)

连宵无梦春寒悄,雨也添愁。月也添愁。

消瘦腰肢不自由。披衣重把离骚读,怨在眉头。

恨在心头。楼外风光似旧不。

形式:

罗敷媚(其二)题吴门纪游

吴中王气犹存否,同是痴情。刻意伤春。

我愧诸公负盛名。更怜绮语销难尽,懊恼今生。

羞作词人。付与悠悠万口评。

形式:

小重山.吴门感事

四载雄图虎踞邱。伤心来破衲,坏金瓯。

当年战垒少遗留。娄门外,惨淡暮云浮。

往事怕回头。青山应抱恨,笑人不。

李花零落不胜愁。怀帝子,空自泪横流。

形式:

占春芳.山塘闻杜鹃

声声血,丝丝泪,苦傍落花边。

满眼新蒲细柳,那堪往事如烟。弦管闹人天。

枉相思、五十年前。残脂剩粉都收拾,付与啼鹃。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