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心入道三茅观

鹖冠高挂九松巅,去结三茅香火缘。

相国向犹为道士,将门今又出神仙。

坐看红日生沧岛,吟寄青衣入洞天。

跨鹤归来云舍近,西风井邑只依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贵族后裔刘悦心遁入道教,前往三茅观修行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转变与追求。

“鹖冠高挂九松巅”,开篇以“鹖冠”象征隐士之冠,暗示刘悦心放弃世俗身份,选择隐居山林,挂冠于九松之巅,表达了他超脱尘世的决心。“九松”则寓意长久与高洁,强化了隐逸生活的意境。

“去结三茅香火缘”,说明刘悦心前往三茅观,旨在与道教结缘,寻求精神寄托与修行之道。三茅观是道教圣地,此处结缘,意味着他将深入道教文化,探寻心灵的归宿。

“相国向犹为道士,将门今又出神仙”,这两句对比了刘悦心家族的显赫背景与他个人的选择。前句“相国向犹为道士”暗示其家族曾有道士传统,后句“将门今又出神仙”则预示着刘悦心将成为家族中的又一位得道之人,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荣耀,更在精神层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坐看红日生沧岛,吟寄青衣入洞天”,描绘了刘悦心在三茅观的生活情景。他静坐观日出,吟诵诗歌,融入自然与道教文化的氛围之中,体现了他内心的平和与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

“跨鹤归来云舍近,西风井邑只依然”,最后两句通过想象刘悦心修成仙道后归来的情景,表现了他对世俗世界的超脱与对道家理想境界的向往。鹤是道教中常见的仙禽,象征着灵性与自由;“云舍”则指仙境,而“西风井邑”则代表了尘世的变迁,但对他而言,这一切都已变得无关紧要,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心灵的永恒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刘悦心遁入道教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他从世俗到超脱的精神旅程,以及对道家文化深刻的理解与追求。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同杨心卿过孤山访静传不遇自游和靖祠下明日奉寄二高士

飞仙又向别峰游,竹下閒房且小留。

满鬓朔风吹客帽,倚阑落日在渔舟。

梅花路冷难寻冢,葑草田荒半作洲。

独往独来沙鸟怪,山空木短使人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不应聘高士

束书入谷起徵君,盥耳渊栖似不闻。

知有故人来问字,喜无逋客为移文。

忍贫羞说黄金尽,爱老慵将白发芸。

独倚高楼南北望,青天依旧有閒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和范爱竹三首(其一)

半生豪气学元龙,湖海惟知敬数公。

徒有贞心招隐逸,恨无巨眼识英雄。

天衢骑马衣冠异,雨屋鸣鸡杼轴空。

西崦东屯何日了,定应愁老浣花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范爱竹三首(其三)

风雨萧萧白昼昏,肃襟受此一凉恩。

丘园不作轩裳梦,陵谷空遗斧凿痕。

乍可扣舷歌楚泽,何堪抱瑟立齐门。

有时散步西原上,共醉田家老瓦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