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祗有丁宁诏莫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满头白发的官员忧虑民生日渐消瘦,经常听到他慷慨激昂地谈论要离职归乡。
最近听说有个道士连续三次哽咽,他长久以来已经领悟了佛门的最高智慧。
夜晚在庵中,他独自创作诗歌,感到心满意足,白天门外访客稀少。
他的心志向来坚定,无人能劝阻,只有皇帝的告诫他不敢违背。

注释

白发:指年老的头发,显示人物的沧桑和责任感。
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体现官员的仁政情怀。
连三咽:形容情绪激动,可能是因为即将离任的不舍。
禅门:佛教中的修行之地,暗示道士可能有深厚的佛教思想。
丁宁:恳切的叮嘱,表示对皇帝命令的重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诗人以白发苍苍的形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自己因频繁上书朝廷请求归乡,但回应迟迟未至。他提到道士连续三次哽咽的场景,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悲愤,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佛教禅理的深刻领悟。

夜晚在庵中,诗人独自吟咏,享受着创作的宁静,而白天门外访客稀少,更显其孤寂。他强调自己的内心坚定,无人能够动摇他的归隐之志,只有皇帝的诏书不能违背。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毛君见赠

江国骚人不耐秋,夜吟清句晓相投。

锋藏岂愿囊中脱,尾断终非俎上羞。

择地何年真得意,餔糟是处可同游。

南迁尚有公知我,人事何须更预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毛君经旬不用鞭扑

共喜秋深酒未醇,官曹休假不须旬。

政宽境内棠阴合,讼去庭中草色新。

不惜牛刀时一割,已因鼷鼠发千钧。

岁终谁为公书考,岂止江西第一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毛君将归

疏傅思归不待时,孟轲出昼苦行迟。

新诗尚许留章句,故事谁从问典彝。

金马尚应堪避世,石泉未信可忘饥。

不才似我真当去,零落衡茅隔雍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毛君留别

问天乞得不訾身,屈指人间今几人。

鱼纵江潭真窟宅,鹤飞松岭倍精神。

清风吹雨停归骑,旧圃留花送晚春。

自号白云知有意,便从丹灶拂埃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