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秋日不照天,秋云自明晦。

脱叶下衰草,蜩蝉事今退。

天地功方成,草木犹怨悴。

志士感所怀,长吁下清泪。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天的阳光不再普照天空,秋云自己控制着明暗的变化。
树叶凋零,落在枯黄的草地上,蝉鸣的声音也渐渐消退了。
大自然的季节轮回已完成,但草木仍然显得哀怨憔悴。
有志之士感触于内心的情感,深深地叹气,流下了清冷的眼泪。

注释

秋日:指秋季。
照:照射。
天:天空。
秋云:秋天的云彩。
明晦:明亮和阴暗。
脱叶:落叶。
衰草:枯黄的草。
蜩蝉:蝉。
事今退:此时已退去。
天地功:自然界的季节更替。
方成:刚刚完成。
草木:植物。
怨悴:哀怨憔悴。
志士:有志之人。
所怀:内心的情感。
长吁:深深叹息。
清泪:清冷的眼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事物更新换代的感慨。开篇“秋日不照天,秋云自明晦”两句,设定了整个秋季的氛围,阳光被厚重的云层遮蔽,显得昏黯而不明亮。这是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描绘,也预示着诗人内心情感的阴郁。

“脱叶下衰草,蜩蝉事今退”继续深化秋天的意象。树叶纷纷落下,覆盖在渐渐凋零的草丛之上,而昆虫们的鸣叫声也逐渐减弱,似乎一切生机都在秋风中悄然远去。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景象,更是诗人心境的一个写照。

“天地功方成,草木犹怨悴”两句则更深了一层。这里的“天地功方成”可能指的是大自然在秋季完成了它的使命,即便是收获的时节;而“草木犹怨悴”则表达了植物在经历过生长、繁殖后,面临凋零的悲凉。这种对生命循环的感慨,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不可抗拒规律的无奈和哀愁。

最后,“志士感所怀,长吁下清泪”则是诗人的直接抒情。在这样的秋天里,诗人作为有理想抱负的人(志士),对周遭的一切变化感到深深的感触,不禁潸然泪下。这里的“清泪”不仅是眼泪,也象征着纯洁而又深沉的情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变迁和生命循环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常之感。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秋诗。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秋兴

秋风吹人有高兴,醉怀感物伤盛衰。

秋来纵得蒿艾死,岁晚已非兰蕙时。

哀歌不入俗耳听,大笑自与万古期。

长鸿冥冥尔飞好,虽有缯缴安所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怀

槭槭庭前树,朝零非昔稠。

呦呦草虫鸣,暮急晓未休。

尔虽无不平,岂亦有哀忧。

胡为劳吟呻,与士伤感投。

壮士亦何者,哀哦与虫酬。

所抱不列陈,调苦难谣讴。

高目有远见,直怀羞曲求。

蒿藜袭久安,功名忘前休。

日月忽未几,天地今复秋。

少壮负所怀,老大将安谋。

生无及人功,死骨埋泉羞。

胡为不奋飞,徒与寒饿仇。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秋夜

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

时节适使然,鼓胁亦有声。

争喧鼠公盗,窸窣蛇阴行。

独有东家鸡,苦心为昏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秋居

秋居寒萧疏,秋意愁交并。

饱犬无吠志,饥乌有凶声。

庭空鸟交下,墙穴鼠更争。

浩叹欲出门,日暮不可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