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其二)

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

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

杖藜绕东溪,流水清可架。

叠石引之来,潺潺到深夜。

平栏朝可鉴,倒影见亭榭。

清风起修篁,翠鸟亦来下。

天和人意舒,春暖景物姹。

歌此濯缨诗,尘埃欲高谢。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翻译

寒冷的池塘冬天也不流淌,落叶堆积在泉水的缝隙中。
东风在傍晚时分吹过,春天的气息来到了山间的房屋。
我拄着藜杖漫步东溪边,流水清澈得仿佛能搭建小桥。
堆叠石头引导流水,流水声潺潺直到深夜。
早晨的栏杆可以映照出水面,亭台楼榭的倒影清晰可见。
清风吹过修长的竹林,翠鸟也飞下来栖息。
天公作美,人心舒畅,春意盎然,景色宜人。
吟唱这首洗涤冠缨的诗篇,尘世的烦恼似乎都消散了。

注释

寒池:冰冷的池塘。
泉罅:泉水的缝隙。
东风:春风。
春色:春天的景色。
杖藜:藜杖,古人常用来行走。
流水清:清澈的流水。
叠石:堆叠石头。
潺潺:流水声。
平栏:平坦的栏杆。
亭榭:亭台楼阁。
修篁:高大的竹子。
翠鸟:绿色的鸟。
天和人意:天意与人心和谐。
春暖景物:温暖的春天和美丽的景色。
濯缨诗:洗涤冠缨的诗,比喻超脱尘俗。
尘埃欲高谢:尘世烦恼仿佛远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山谷景象。诗人通过对寒冷池塘、落叶堵塞泉源等冬日残留的描写,表现了季节更迭中自然界的变化。东风的到来预示着春天的脚步,带来了生机与温暖,使得山中的小舍也被春色所覆盖。

诗人随后细致地描述了自己手持藜草编制的杖,在东溪边绕行的情景,以及清澈的流水如何在叠石间潺潺流淌,直至深夜。平坦的栏杆上映照出清晨的倒影,亭榭依稀可见,这些细节都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

春风拂面,翠鸟降临,天气和煦,人心舒畅。景物间流露出一种生机盎然的美丽。末尾诗人提及“歌此濯缨诗”,可能是在表达对这段时光、这个场景所激发的情感与灵感,以及希望超越尘世纷扰,达到一种心灵上的解脱和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春意盎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平和,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返璞归真、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感春十三首(其一)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馀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形式: 古风

感春十三首(其十三)

沉阴涉春仲,积潦断行迹。

浮云起南山,商羊未休息。

壅涸无宿滞,芬芳有新摘。

灯明休间齐,鸟静山霭夕。

浊醪足斟酌,野杞柔可食。

瑶簪脱雏笋,玉缕剸肥鲫。

冥怀默有契,玩理方自得。

庶几达人风,持用慰寂默。

形式: 古风

感春十三首(其十二)

高台面南山,独立望空阔。

东风悠然来,吹我鬓中发。

独游动远思,览物念所悦。

伊人在千里,山水不可越。

玉音坐契阔,容华有消歇。

悲哉音莫致,杂佩空自结。

群飞云间鸿,北羽俨成列。

爱日崇令德,嘉好当无绝。

形式: 古风

感春十三首(其十一)

仲春渐燠沐,摅散常远步。

独穿林下蹊,斜转竹间屿。

鸣泉竞漱石,迸笋或妨路。

吹衣信和风,濯足解双履。

深行意益惬,默坐憩亦屡。

野花迎客来,啼鸟惊我去。

群鸣投树鸦,独下过溪鹭。

晴霞送斜日,历历星已布。

娟娟新月弯,稍稍山已暮。

用此遣朝昏,谁谓非尺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