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巽坡咏菊并见寄韵(其二)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凉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转蓬又经历了几个秋天,旅居他乡常常感到饭菜都难以下咽。
山岭之巅已不再有梅花盛开,衡阳的大雁又能寄托什么消息呢?
那些凄凉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年,深深的思念在这一晚留下。
在这个太平盛世,不必担心官场的束缚,诗筒请尽管送到遥远的南方。

注释

转蓬:比喻漂泊不定的人。
鼎羞:美味佳肴,这里指好的饭菜。
岭首:山岭的顶部。
断雁:失群的孤雁,象征离别和思念。
凄凉陈迹:过去的悲伤往事。
缱绻:深切而缠绵的情感。
圣代:太平盛世。
车盖禁:古代官场对官员出行的限制。
诗筒:古代传递书信的竹筒。
南州:南方的州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和邓巽坡咏菊并见寄韵(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时光流逝、游子怀土以及高洁情操的深刻表达。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这两句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反思,表达了诗人作为旅途中的客居者,对于家国的无限留恋和不舍,以及面对孤独生活时的心境。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在山岭之巅,抛弃了尘世的纷扰,与梅花为伴,体现出一种高洁自许的生活态度。而衡阳断雁,则象征着孤独与远行者的寂寞心情。

"凄凉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这两句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哀愁,以及对于那份高洁的情感,即便是短暂,也愿意珍藏在心中。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世事沧桑的洞察,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信,即便是在偏远之地,也不吝啬将自己的才情寄托于诗筒,传递至遥远的地方。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怀与高尚的人格。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和邓巽坡咏菊并见寄韵(其一)

天涯秋晚见孤芳,华发萧骚易感伤。

对酒未尝忘北海,因诗惟恐瘦东阳。

古心翻得风霜白,冷艳宁随草木黄。

惟屈可餐陶可采,蝶蜂争得识寒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邓巽坡韵

身虽湖海常怀主,忠在朝廷肯具臣。

为国未尝知有己,此心可以质诸神。

绸缪旧话方樽酒,拂涤征涂满袂尘。

雍齿且封君岂虑,正须珍重保千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蒋志父春风亭韵(其一)

不须举扇障西风,且付黄花一笑中。

渐喜卢㕙成两毙,仍愁蜂蚁起群雄。

未能长策辕从北,果有真儒辙岂东。

老我数奇何所用,快教儿辈学从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蒋志父春风亭韵(其二)

谁能草檄愈头风,有酒时时共一中。

莫把丹青羡苏武,且将玄白玩扬雄。

将军事在龙荒北,客子心驰马首东。

休笑晋朝人物少,犹知口不道和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