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一)

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也大奇,也大奇,一月之中两月疑。

见与见缘无自性,常寂谁是复谁非。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出自唐代景岑之手,名为《偈(其一)》。诗中以“百丈竿头”为喻,形象地阐述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不断进步与自我超越。首句“百丈竿头不动人”,意指修行者虽已达到一定的境界,但若止步不前,则未尝真正领悟真理。接着,“虽然得入未为真”强调了修行之路永无止境,真正的智慧在于持续探索和进步。

“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两句,进一步说明了修行者应不断向上攀登,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这里的“十方世界”泛指一切可能存在的空间和宇宙,象征着修行者应将视野扩展至无限广阔,以实现身心的全面觉醒。

后半部分“也大奇,也大奇,一月之中两月疑”则以奇特的比喻,表达了对真理探索过程中的困惑与惊喜。诗人通过“一月之中两月疑”的描述,暗示了在修行过程中,真理的发现往往伴随着对既有认知的质疑与重新理解,这一过程既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

最后,“见与见缘无自性,常寂谁是复谁非”两句揭示了真理的本质——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由个体的感知与外界的互动共同构成。同时,诗人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常寂),认为这是判断是非、理解真理的基础。通过这种内省与外求的结合,个体能够超越表面现象,触及事物的核心本质。

综上所述,《偈(其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挑战、困惑与最终的觉悟,鼓励人们不断探索、超越自我,以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收录诗词(19)

景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其二)

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海是真心。

身界二尘无实性,分明达此号知音。

形式: 偈颂 押[侵]韵

偈(其三)

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香。

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

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偈(其四)

虚空问万像,万像答虚空。

何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

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

涅盘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形式: 偈颂

偈(其五)

妙空妙用不思议,无灭无生无所依。

本觉性真为智父,父生智子妙难思。

智智不觉元来妙,达见无观即本如。

父子本来无二相,即今即本更无时。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