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唐代僧人景岑所作,名为《偈(其二)》。它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佛学中的核心概念——心与世界的关系。
“最甚深,最甚深”,开篇即以“甚深”二字强调佛法的奥妙与深远,引出对心与世界的深刻思考。“法界人身便是心”,指出人的身体与心灵即是法界的体现,暗示了心与宇宙万物的内在联系。
接下来,“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海是真心”,对比了迷与悟两种状态下的心与世界。在迷的状态下,人们将心迷失于外在的物质世界中,被各种色彩和形态所迷惑;而当达到悟境时,一切外在的纷繁复杂都化为内心的清净,整个宇宙如同浩瀚的刹海,皆是真心的显现。
“身界二尘无实性”,进一步阐述了心与身、世界的关系,指出身与界(即外界事物)都是虚幻的尘埃,没有实质性的存在。这表明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一切现象的虚妄性,从而超越表象,直达内心的真实。
最后,“分明达此号知音”,表达了对能够理解并实践这一真理的人的敬意。这里的“知音”不仅指能够理解这首诗的人,更是指那些通过修行达到了悟境,真正理解了心与世界本质的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心、世界与真理的深刻哲理,引导读者反思自我与宇宙的关系,追求内心的清净与智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