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二)槐

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

高槐虽惊秋,晚蝉犹抱叶。

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

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

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

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

形式: 古风

翻译

回忆我初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草木正接近凋零。
虽然高大的槐树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但晚蝉仍紧抱着树叶不肯离去。
我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算长,却已看到豆荚稀疏落下。
栖息的乌鸦在寒冷中不愿离开,饥饿时只能悲哀地啄食雪花。
破败的鸟巢挂着空荡的树枝,稀疏的影子映照着残缺的月光。
我并非没有双翼,为何不能像它们一样飞离这愁苦之地。

注释

忆:回忆。
初来时:初次到来的时候。
衰歇:凋零、衰败。
高槐:高大的槐树。
晚蝉:秋季的蝉。
淹留:长时间停留。
离离:形容稀疏。
疏荚:稀疏的豆荚。
栖鸦:栖息的乌鸦。
破巢:破败的鸟巢。
残月:残缺的月亮。
愁绝:极度的愁苦。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之一,名为《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二)槐。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内心的孤独感慨。

首句“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到来的场景的记忆,那时的自然景象已经开始枯萎。接下来的“高槐虽惊秋,晚蝉犹抱叶”则描绘了即便是深秋季节,高大的槐树依然让人感到震惊,而晚出的蝉虫还在紧紧抓住树叶不放,生机勃勃。

“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透露出诗人在此停留的时间并不短,但周围环境却变得稀疏,只剩下了零星的荚蔽。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的心境愈发孤寂。

“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则形象地表现了一种悲凉之情。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因为冷和饥饿而发出哀伤的叫声,它们不得不啄食积雪以求生存,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隐喻。

“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中,破损的鸟巢悬挂在空荡荡的树枝上,而稀疏的树影映照在残缺的月亮之下,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和荒废的氛围。

最后,“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则是诗人发出的一种叹息。诗人似乎在询问,为何没有一双翅膀来陪伴他度过这段孤独而又愁绪的时光。这不仅是对自由飞翔的渴望,也是对精神寄托的渴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苏轼特有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情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三)竹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形式: 古风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四)柏

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

幽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

时来拾流胶,未忍践落子。

当年谁所种,少长与我齿。

仰视苍苍干,所阅固多矣。

应见李将军,胆落温御史。

形式: 古风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韵二首(其一)

百日归期恰及春,馀年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韵二首(其二)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