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示禅者》。诗中以禅宗修行的意境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悟的过程与境界。
首句“庵内不知庵外事”,形象地描绘了禅者在修行时的心境,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立的世界,对外界的一切纷扰浑然不觉,只专注于内心的探索与净化。接下来,“坐来看来者堕锋机”则进一步揭示了禅者在静坐冥想中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仿佛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即“锋机”。
“忽思良遂参麻谷,大类清平见翠微”两句,通过“良遂参麻谷”的典故,表达了禅者在修行过程中突然领悟到某种真理或智慧,如同在宁静的环境中看到山间的翠绿,清新脱俗,充满生机。这里不仅强调了禅悟的瞬间性,也暗示了禅者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黄檗棒头宁有法,惠超言下便知非”运用了禅宗常用的“棒喝”和“言语”两种方式来启发弟子,表明禅悟并非依赖外在的教条或言语,而是通过直接体验和内心觉醒来实现。黄檗棒头象征着严厉的指导,而惠超言下则是温和的点拨,两者都是为了引导弟子超越表象,直击本质。
最后,“意根欲立无存处,万象同时把手归”总结了整个修行过程的最终目标:去除杂念,回归本心,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这里的“意根”指的是意识的根源,只有当意识不再束缚于个体的局限,才能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境界。“万象同时把手归”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融合的过程,如同万物在这一刻共同指向内心的归宿,体现了禅宗追求的终极目标——涅槃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禅悟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超越,达到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