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禅者

庵内不知庵外事,坐看来者堕锋机。

忽思良遂参麻谷,大类清平见翠微。

黄檗棒头宁有法,惠超言下便知非。

意根欲立无存处,万象同时把手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示禅者》。诗中以禅宗修行的意境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悟的过程与境界。

首句“庵内不知庵外事”,形象地描绘了禅者在修行时的心境,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立的世界,对外界的一切纷扰浑然不觉,只专注于内心的探索与净化。接下来,“坐来看来者堕锋机”则进一步揭示了禅者在静坐冥想中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仿佛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即“锋机”。

“忽思良遂参麻谷,大类清平见翠微”两句,通过“良遂参麻谷”的典故,表达了禅者在修行过程中突然领悟到某种真理或智慧,如同在宁静的环境中看到山间的翠绿,清新脱俗,充满生机。这里不仅强调了禅悟的瞬间性,也暗示了禅者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黄檗棒头宁有法,惠超言下便知非”运用了禅宗常用的“棒喝”和“言语”两种方式来启发弟子,表明禅悟并非依赖外在的教条或言语,而是通过直接体验和内心觉醒来实现。黄檗棒头象征着严厉的指导,而惠超言下则是温和的点拨,两者都是为了引导弟子超越表象,直击本质。

最后,“意根欲立无存处,万象同时把手归”总结了整个修行过程的最终目标:去除杂念,回归本心,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这里的“意根”指的是意识的根源,只有当意识不再束缚于个体的局限,才能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境界。“万象同时把手归”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融合的过程,如同万物在这一刻共同指向内心的归宿,体现了禅宗追求的终极目标——涅槃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禅悟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超越,达到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境界。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题石头顿斧亭

兀坐等闲酬客问,碌砖抛出亦光生。

欲凭妙语分宾主,须识尘机有浊清。

麟角誉高推独步,石头路滑苦难行。

草庵依旧青松下,睡起晴窗拨眼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禅师生辰三首(其一)

世界撮来如粟米,根尘劈破似虚空。

骄嘶铁马追风去,杴斗泥牛跃浪中。

十圣撼摇无缝罅,三贤摸索堕盲聋。

长因此日容瞻仰,面目分明岁岁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禅师生辰三首(其二)

刹那思虑不及处,智入三世无去来。

水母有虾方见色,芭蕉无耳亦闻雷。

闲中情垢消磨尽,笑里心花造次开。

今日全身毛孔笑,老师带伴与春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禅师生辰三首(其三)

昨日云门曲调分,今朝法眼已生孙。

渠将大地藏针孔,汝等诸人甚处蹲。

块石浮空将压汝,一毛在火不曾焚。

孤猿叫月千岩晓,知道当时以眼闻。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