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

风雨萧萧夜晦迷,不须鸣叫强知时。

多才久被天公怪,阙食惟应爨妇知。

杜叟挽衣那及胫,颜公食粥敢言炊。

诗人情味真尝遍,试问于今底处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夜晚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难辨。
才华出众却常遭老天责怪,饥饿只有做饭的妇人最清楚。
杜甫拉衣遮体仅及小腿,颜回吃粥从不嫌少。
诗人的情感体验丰富无比,试问如今又有什么欠缺呢?

注释

风雨:形容风雨交加。
晦迷:天色昏暗不明。
鸣叫:大声叫唤。
强知时:勉强了解时势。
多才:才华横溢。
天公:古人对上天的称呼。
怪:责怪。
阙食:饥饿。
爨妇:做饭的妇女。
杜叟:指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挽衣:拉扯衣服。
那及胫:仅能遮到小腿。
颜公:颜回,孔子弟子,以贫穷著称。
食粥:吃粥。
情味:情感体验。
尝遍:经历过各种滋味。
底处亏:现在还缺少什么。

鉴赏

此诗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中的第一首。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自我安慰和反思的诗作。

首句“风雨萧萧夜晦迷,不须鸣叫强知时。”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感受,以及不必刻意去宣告时间的到来。这里,“风雨”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而“不须鸣叫强知时”则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接下来的“多才久被天公怪,阙食惟应爨妇知。”诗人自叹多才却遭到天命的怀疑,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物质上面的匮乏,只有家中的妇女才能理解。这里,“多才”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而“久被天公怪”则表现出一种无奈和苦涩。“阙食惟应爨妇知”则是生活上的困顿,诗人感慨的是只有家中的人才能体会这些不易。

第三句“杜叟挽衣那及胫,颜公食粥敢言炊。”通过对历史人物杜甫和颜回的提及,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无奈。杜甫曾在贫困中挣衣,而颜回则是食不果腹,这两位古人都是才华横溢却生活困顿的典型,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自己的处境。

最后,“诗人情味真尝遍,试问于今底处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对现状的一种追问。这里,“诗人情味”指的是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情感体验,而“真尝遍”则强调这种体验是真实而全面。“试问于今底处亏”则是在反思自己的境遇,寻找缺失之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才华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情怀,更反映出他在生活上的苦恼和无奈,以及对于未来的一种探索和期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二)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成何事,一听秋涛万鼓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陪欧阳公燕西湖

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

朅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

湖边草木新著霜,芙蓉晚菊争煌煌。

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

赤松共游也不恶,谁能忍饥啖仙药。

已将寿夭付天公,彼徒辛苦吾差乐。

城上乌栖暮霭生,银缸画烛照湖明。

不辞歌诗劝公饮,坐无桓伊能抚筝。

形式: 古风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

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

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

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形式: 古风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辞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从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