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子闻得县瑞安

西都循吏无墨绶,密令忽用为三公。

仁人遭时乃自见,不系官爵污与隆。

黄君崎岖发半白,得县吾州沧海东。

平生经术久未试,今幸小试难为功。

休声出自士论众,遗爱见于民力穷。

如君作吏岂择便,第勿谓难斯令终。

嗟余欲归归未得,观政不在渔樵中。

逢人每似卓傅传,此道万古君王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在西都做官的清廉官员没有高官厚禄,突然被任命为三公之职。
仁德之人只有在合适的时代才会显现出来,与官位高低无关。
黄先生经历坎坷,头发已半白,却能在我的州东部海滨得到一个县令职位。
他一生研究学问,长久未能施展,如今这个小职务对他来说也并非易事。
他的美名源于士人的广泛赞誉,而他对百姓的恩惠体现在他们生活的困苦之中。
像黄先生这样的官员,选择任职并非只图便利,重要的是不要认为困难就能终止他的使命。
我虽想归隐,但还未实现,观察政事并不只是渔夫樵夫的生活。
我遇见的人常常谈起像卓傅那样的贤臣事迹,这种治理之道千古以来都是君王所追求的。

注释

循吏:清廉的官吏。
墨绶:古代低级官员的黑色丝带,象征官职。
仁人:有仁德的人。
官爵:官位和爵位。
黄君:指黄先生。
沧海东:大海的东边,比喻偏远地区。
经术:儒家经典学问。
休声:美好的声誉。
士论:士大夫的评价。
遗爱:遗留的爱民之情。
卓傅:卓有政绩的官员,如卓茂、傅燮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所作的《送黄子闻得县瑞安》,表达了对黄子的赞扬和对其任职的期待。首句“西都循吏无墨绶”,以黄子的清廉为官开篇,他虽非高官,但品行出众。接着,“密令忽用为三公”暗示了朝廷对他的器重和信任,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被委以重任。

“仁人遭时乃自见”,强调黄子的仁德在合适的时机得以展现,官位高低并非衡量其价值的标准。“黄君崎岖发半白”,描绘了他历经沧桑的形象,但仍然得到任职的机会。诗人希望他能在沧海东的瑞安县施展才能,“平生经术久未试,今幸小试难为功”,鼓励他在地方上实践学问,造福百姓。

“休声出自士论众,遗爱见于民力穷”,意指黄子的美德和政绩将通过舆论和民众的实际感受流传开来。诗人提醒他,做官不应只为个人便利,而应始终以百姓福祉为重。“嗟余欲归归未得”,诗人以自身未能归乡的感慨,衬托出黄子赴任的可贵。

最后两句“逢人每似卓傅传,此道万古君王同”,赞美黄子的品行如同古代贤臣卓傅,这种为政之道是历朝历代君王和官员都应该遵循的。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是对黄子的勉励,也是对公正廉洁为官理念的倡导。

收录诗词(515)

陈傅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其四)

累觞以为欢,班荆以为仪。

交际贵如此,勿使至意亏。

颇常怪小雅,鹿鸣至鱼丽。

宾主礼百拜,六经似支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其三)

圭璧袭缫藉,山龙饰衣裳。

不闻燧古初,而兴自虞唐。

毁车崇骑射,隶作篆籀藏。

至今人便之,秦亦忽以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其二)

法令如牛毛,斯鞅信手成。

簿书积丘山,赵张眼愈明。

万人立下风,国势尊且荣。

未省三代前,谁独有此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其一)

纷纷竹帛传,浩浩金石刻。

沦亡已无限,存亦谁爱惜。

如何伏羲氏,文字二三画。

姬孔岂不圣,用以演周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