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

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

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云和雨都已停歇,江面上天空豁然开朗。
炎热的气息在雨后消散,边疆的思绪随视线而来。
您如伯乐垂耳识骏马,我似涸辙之鲋期待解救。
更加欣赏那湘水之畔的诗篇,作者无疑是洛阳的杰出才子。

注释

云雨:指云和雨这两种自然现象,此处代指阴雨天气。
俱行罢:一起、全部停止。
江天:江面上的天空。
洞开:形容天空开阔明亮,无遮无挡。
炎氛:炎热的气氛,这里指暑气。
霁后:雨过天晴之后。
灭:消失,消散。
边绪:边疆的思绪、情感,也可指边疆的战事、政事等信息。
望中来:随着远望视线而来,暗示消息或思绪由远方传来。
作骥:比喻被当作良马对待,此处指得到赏识与重用。
君:对人的尊称,此处可能指君主、上司或朋友等。
垂耳:源自伯乐相马的故事,比喻善于识别人才。此处指对方具有慧眼识才的能力。
为鱼:比喻处于困境之中,如同干涸池塘中的鱼急需水分。
我:诗人自指。
曝鳃:鱼因缺水而鳃部外露,比喻处于极度困厄之中。
更怜:更加喜爱、欣赏。
湘水赋:以湘水(湖南湘江)为题材创作的诗赋,可能特指某位诗人的作品。
还是:仍旧,仍然。
洛阳才:指来自洛阳的才子,古代洛阳文化繁荣,多出文人墨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的作品,名为《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操与高远的志向。

首句“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描绘了一场雨后的景色,云散雨歇,天空变得宽广而明朗,江水与天相接,显得格外开阔。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寓含着诗人心境的豁达和开朗。

接着“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进一步渲染了雨后的清新气息。炎热消散,湿气蒸发,远方的景物也变得清晰可见。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雨前与雨后的不同,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转变。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则是用了古代典故,借喻表达了作者的谦逊和自诩。这里的“作骥君垂耳”出自《庄子》,比喻谦虚;而“为鱼我曝鳃”则来自《列子》,形容自得其乐。这两句诗显示了张九龄不仅才华横溢,更具有谦和的品格。

最后,“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表达了对古人文学才能的赞赏与怀念。这里提及的是古代著名的《湘水赋》,作者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宋玉。而“洛阳才”则可能指的是自己或同时代的文人,强调了洛阳作为文化中心孕育出众多优秀文学家的传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巧妙结合,不仅展现了张九龄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的才华自信。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赠澧阳韦明府

君有百鍊刃,堪断七重犀。

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

竟与尚书佩,遥应天子提。

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如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与生公游石窟山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

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跻险搆灵室,诡制非人功。

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

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

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与弟游家园

定省荣君赐,来归是昼游。

林乌飞旧里,园果让新秋。

枝长南庭树,池临北涧流。

星霜屡尔别,兰麝为谁幽。

善积家方庆,恩深国未酬。

栖栖将义动,安得久情留。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

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

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

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

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

形式: 排律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