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二十首(其七)

六载长安邸。共晨昏、凄凉蛩駏。贱贫兄弟。

折臂断支经九险,相慰惟君而已。

正努力、各营归计。

谁分百年鸡黍约,竟苍黄、诀别穷途里。

来世誓,可能记。

一棺寂寞城南地,幸相逢、季方捧檄,令原风义。

转盼双骡驮槥去,恸绝素旌千里。

问形影、从今谁寄。

惨淡国门皋复出,正悲风、寒日萧萧起。

算此日,真归矣。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鉴赏

这首《贺新郎》是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情感深沉,描绘了兄弟间深厚的亲情与离别的哀愁。

“六载长安邸”,六年来兄弟二人在京城共度时光,虽身处长安,却饱受凄凉之感。这里以“凄凉蛩駏”比喻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苦楚,形象生动。接着,“贱贫兄弟”点明身份,兄弟俩因贫穷而相依为命,生活不易。

“折臂断支经九险,相慰惟君而已。”描述了兄弟俩经历种种艰难困苦,唯有彼此相慰藉。这句透露出兄弟间的深情厚谊,即使遭遇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始终相互扶持。

“正努力、各营归计。”兄弟俩都在努力规划着各自回家的计划,但命运却无情地将他们推向了分别的结局。“谁分百年鸡黍约,竟苍黄、诀别穷途里。”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即将来临的离别的无奈与悲伤。百年之约,即指兄弟间约定的相聚,如今却只能在穷途末路中诀别,令人感慨万千。

“来世誓,可能记。”兄弟俩在离别前立下誓言,希望来生还能再次相遇。这一句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也蕴含着对现实离别的深深遗憾。

“一棺寂寞城南地,幸相逢、季方捧檄,令原风义。”兄弟俩最终都埋葬在城南的一片寂静之地,幸运的是,他们的友情和风范(令原风义)得以流传,成为后人传颂的故事。

“转盼双骡驮槥去,恸绝素旌千里。”兄弟俩的灵柩被两匹马车运走,沿途哀悼的人们挥泪送行,千里之外依然能感受到这份哀痛。这一场景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与哀伤。

“问形影、从今谁寄。”离别之后,兄弟的灵魂是否还能相互寄存?这一疑问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永恒存在的渴望。

“惨淡国门皋复出,正悲风、寒日萧萧起。”国门之外,悲风起,寒日冷,这一景象象征着离别的凄凉与哀愁,同时也暗示了兄弟俩生命的终结。

“算此日,真归矣。”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意味着这一天,兄弟俩真正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们的人生旅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情感以及面对离别的无奈与哀愁,读来让人动容。

收录诗词(325)

李慈铭(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后改今名,字爱伯,室名越缦堂。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字:式侯
  • 号:莼客
  • 籍贯:晚年自署越缦老
  • 生卒年:1830~1894

相关古诗词

贺新郎二十首(其八)

一纸从头读。正灯前、东风猛撼,狂花盈屋。

差喜故人犹健在,留得空山歌哭。

还苦耐、吟诗穷独。

覆卵倾巢都不计,只虚名、抵死争残局。

期老享,文章福。

城南当日同追逐,最难忘、徐公风貌,鲁生高躅。

嚼舌堂堂传骂贼,恨血千秋埋绿。

更惨绝、横流湛族。

憔悴儒冠差不负,问斯人、九地谁能赎。

还忍听,山阳曲。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二十首(其九)

展卷呼之起。便迎人、低眉柔骨,百般神似。

不分丹青神妙笔,变相都成非是。

算鬼趣、直穷到此,袍笏当场宜活现,奈破衫、多半妆穷子。

真与假,有谁记。

笔头粉墨谈何易,要包罗、太行三峡,眼中心底。

莫道当前真出丑,占尽人间头地。

且漫问、王侯饿隶。

衮衮相逢皆此辈,只笑啼、暂戴猴冠耳。

谁竞识,真羞耻。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二十首(其十)

庭院深深处。恁低徊、轻红一抹,把愁围住。

人影亭亭嫌半掩,况隔花丛无数。

更倒映、纱窗如雾。

盝曲回廊烟缭绕,算句留、能有多时否。

斜日影,自来去。

当年并倚花阴语,指身边、重重卐字,个侬心绪。

回首凝尘飞絮迹,难辨画裙金缕。

只略有、啼痕堪据。

便是欹斜那忍换,怕馀香、犹发经时雨。

罗袖底,断魂路。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二十首(其十一)

烛下有如月。又当筵、倚衿吴语,暗香初接。

一样秋人缠绵意,分手俄成愁绝。

记隔夜、瑶笙吹彻。

花叶团圞屏录曲,更金尊、互劝歌回雪。

双袖底,酒痕热。同看莺燕开帘出,蓦回头。

红菱照眼,玉枝先折。

犹有蛾眉留人住,为我明珠承睫。

只一霎、温存须惜。

典尽貂裘那作计,恐人间、容易芳华歇。

休更忆,北邻笛。

形式: 词牌: 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