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前年的题名之地,如今我来看花。
做了三年的书吏,已经三次见到牡丹开放。
怎能只惋惜花朵,才明白岁月催人老。
更何况寻找赏花的伙伴,他们去了东都还未归来。
谁能料到在花红柳绿之处,春天即将过去,思绪却悠长无尽。

注释

前年:指过去的两年之前。
题名处:指科举考试后题写名字的地方。
一作:做了一次。
芸香吏:古代称在图书馆或藏书馆工作的官员,因常与书香为伴,故称。
牡丹开:牡丹花开,常用来象征富贵或春天的到来。
岂独:岂止,不仅仅。
老闇催:岁月催人老,形容时间流逝带来的衰老。
何况:更不用说。
寻花伴:寻找一同赏花的朋友。
东都:指唐朝的洛阳,当时的文化中心。
讵知:哪里知道,没想到。
红芳侧:花红之处,指花开繁盛的地方。
春尽:春天结束。
思悠哉:思绪深远,感慨万千。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自然景物时感受到的年华易逝之感。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过去曾留下墨迹,现今重游旧地,再次欣赏到花开的美丽景象。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个人经历的积累。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这里通过对花卉的描写,诗人强调了自己对自然界中生长周期的观察与感悟,"一作"指的是初次看到某种花朵,而"三见"则表示多次目睹牡丹开放的情景,这些都凝聚着诗人的情感和生活经验。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这两句则是诗人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不仅哀悼美好事物的易逝,也意识到自己年纪渐长,时光在无声中流逝。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这里诗人提到了与同伴一起游历寻找美丽景致,但却发现同行者已离去,而他们的足迹还未回来。这既是对友情的怀念,也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最后两句则是在表达面对即将结束的春天,美丽的花朵即将凋零时所产生的情感。"讵知"表明诗人对于这些事物的珍惜之情,而"红芳侧"则是牡丹花盛放的象征,"春尽思悠哉"则表达了在春天结束之际,对美好时光无法留住的无奈与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易逝以及友情的珍惜之情。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西街渠中种莲叠石颇有幽致偶题小楼

朱槛低墙上,清流小阁前。

雇人栽菡萏,买石造潺湲。

影落江心月,声移谷口泉。

闲看捲帘坐,醉听掩窗眠。

路笑淘官水,家愁费料钱。

是非君莫问,一对一翛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西楼喜雪命宴

宿云黄惨澹,晓雪白飘飖。

散面遮槐市,堆花压柳桥。

四郊铺缟素,万室甃琼瑶。

银榼携桑落,金炉上丽谯。

光迎舞妓动,寒近醉人销。

歌乐虽盈耳,惭无五裤谣。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兼呈冯侍御周殷二协律

潦倒宦情尽,萧条芳岁阑。

欲辞南国去,重上北城看。

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

人稠过杨府,坊闹半长安。

插雾峰头没,穿霞日脚残。

水光红漾漾,树色绿漫漫。

约略留遗爱,殷勤念旧欢。

病抛官职易,老别友朋难。

九月全无热,西风亦未寒。

齐云楼北面,半日凭栏干。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

遥知独对封章草,忽忆同为献纳臣。

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

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

各有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馀尘。

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