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二)

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

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

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

问之彼为谁,牧儿新助边。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学之士在社会中的尴尬境遇。诗人通过对比这位“汉家有通儒”的学者与外界的鲜明反差,展现了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首句“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开篇即点出主人公的身份——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他花费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研读经典,追求学问的精深。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

接着,“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两句,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反衬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身上的官服(尺组)虽已褪色,但并未改变他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而“囊中无一钱”则形象地描绘出他生活清贫,却并不为此所困扰的情景。这不仅表现了主人公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也暗示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孤独与挑战。

“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描绘了主人公在外出时遭遇的尴尬情景。高大的车辆代表着权力与地位,而“呵者”则是负责维护秩序、彰显权威的人物。这样的场景与主人公的学者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在社会中的边缘化状态。

“问之彼为谁,牧儿新助边”最后两句,通过旁人的疑问和对主人公身份的猜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对比。牧童的回答揭示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他是一位刚刚被派往边疆协助军事行动的学者。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误解与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追求学问与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的孤独与挑战,以及社会对其身份认知的局限性。它不仅是一首对特定人物的刻画,更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对知识与理想价值的深刻探讨。

收录诗词(3)

陈体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诗三首(其三)

明镜不在远,妆台当目前。

只言他人媸,长谓自己妍。

人亦不能别,镜亦不能宣。

遂使效颦子,翻希惑者怜。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雨中感怀

春雨久不歇,春寒恋衣裳。

驷马断委巷,蜗牛蠹空墙。

卧读感旧篇,恻恻各悲伤。

人生贵适意,所就何短长。

屠狗足成名,豢龙终亦亡。

虎鞟腐泥沙,茧丝成文章。

物理有盈亏,人情空较量。

不如典春衣,沽酒浇吾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饮酒

昨非未皆非,今是未皆是。

是非皆茫昧,宁知誉与毁。

毁于我何悲,誉于我何喜。

时对无极翁,翛然鸣绿绮。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食新米作

人生欲无涯,各各餍粱肉。

吾独薄滋味,一饱但饘粥。

屏居事躬耕,辛苦踰三伏。

瀰瀰白露滋,栗栗香稻熟。

涤我碌碡场,纳之杼与柚。

扬糠已随风,渍水乍离䉛。

欣欣妇子语,足比玉田玉。

力穑斯有秋,荐庙乃尝谷。

先民戒肯播,老氏尚实腹。

感彼桑田巫,食新讵非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