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其一)》由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及社会的深刻感悟。
首句“太虚干元化,圜转固无端”,开篇即以宇宙的起源和循环为背景,提出“太虚”(宇宙空间)中的万物生成与变化,如同圆环一般周而复始,却无始无终,蕴含着自然界的永恒规律。
接着,“茫茫大千界,劫火或已然”,进一步扩展了宇宙的广阔与时间的漫长,暗示了宇宙中存在无数的世界(大千界),而这些世界可能经历过毁灭与重生(劫火),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宇宙的浩瀚。
“谁持石五色,更为补皇天”,这一句则转向对神话传说的想象,似乎在询问是否有能工巧匠手持五彩斑斓的石头,修补苍天,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对宇宙秩序的维护之渴望。
“堂上乐方宴,杞国空忧煎”,通过对比现实与幻想,揭示了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内心往往存在着对未知与未来的忧虑,如同古代杞人忧天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存状态的自我反思。
最后,“山中抱黄犊,归去种春田”,以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结束全诗,象征着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态度。山中牧童怀抱小牛,准备回到田野耕种,寓意着在繁忙与焦虑之外,还有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方式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实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思,探讨了宇宙、生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