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周大槐所作,名为《寻鲍明远读书台故址》。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文学家鲍照(字明远)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读书台遗址的探访与感慨。
首句“我慕参军才”,直接点明了对鲍照才华的钦佩。接下来,“朅来访遗址”则描述了诗人亲自前往寻找鲍照读书台旧址的情景。通过“高台吟悲风,参军不可起”两句,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鲍照的读书台比作高台,在悲风中吟诵,暗示了鲍照虽已不在,但其精神和作品依然存在。
“忆自永嘉后,文章惭萎靡”两句,诗人回顾历史,感叹自东晋永嘉之乱后,文坛逐渐衰落,缺乏像鲍照这样的杰出人才。接着,“大雅既不作,龟黾乱宫徵”进一步强调了文风的颓废,比喻为正统音乐(大雅)不再出现,而低俗之作充斥(龟黾乱宫徵)。
“参军于其间,邈然独高视”赞扬了鲍照在混乱文坛中的独特地位和高远视野。“晋宋可胸吞,颜谢差角犄”则将鲍照与晋宋时期的其他著名文人相比较,突出其才华横溢。
“名高虑招尤,服美畏人指”揭示了鲍照因才华出众而可能遭遇的非议和压力,以及他谨慎低调的生活态度。“才尽岂文通,韬晦自吝鄙”表达了对鲍照未能充分发挥才华的遗憾,同时也赞赏其自我约束和谦逊。
最后,“一家有令晖,清言亦复绮”描绘了鲍照家庭的和谐与智慧的交流。“想当燕坐时,唱酬频戾止”想象鲍照在宁静时刻与友人的互动,充满了诗意和文化氛围。“六代久荒凉,参军尚在耳”感叹时光流逝,鲍照虽已逝去,但其影响犹存。“读书台虽空,读书人未死”则以乐观的态度,表示虽然物质的读书台可能消失,但鲍照的精神和作品永远流传。
整首诗通过对鲍照及其读书台的追忆,展现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个人才华与时代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