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巾舄初随入蜀船,风帆吼过洞庭烟。
七千里路到何处,十二峰云更那边。
巫女暮归林淅沥,巴猿吟断月婵娟。
来年五月峨嵋雪,坐看消融满锦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行经洞庭湖,准备进入蜀地的壮丽景象。诗中“巾舄初随入蜀船”一句,设定了行程的起点,通过“风帆吼过洞庭烟”,展现了动态中的激烈场面,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与速度。
"七千里路到何处,十二峰云更那边"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旅途的好奇和向往,同时“十二峰”指的是成都平原附近的山峰,这里的“云更那边”则是对远方美景的向往。
接下来的"巫女暮归林淅沥,巴猿吟断月婵娟"一句,以巫女和巴猿为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与和谐共存的氛围。这里的“巫女”指古代掌管宗教仪式的人,而“巴猿”则是古人对某种猿类动物的称呼,这两者在诗中共同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夜晚场景。
最后,“来年五月峨嵋雪,坐看消融满锦川”展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美好景象的憧憬和期待。这里的“峨嵋雪”指的是五岳之一的峨眉山在夏季仍有积雪的情景,而“坐看消融满锦川”则是对未来的美景所做的美好设想,预示着诗人对蜀地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了然知是梦,既觉更何求。
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
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
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
禅外求诗妙,年来鬓已秋。
未尝将一字,容易谒诸侯。
挂梦山皆远,题名石尽幽。
敢言梁太子,傍采碧云流。
残照玉梁巅,峨峨远棹前。
古来传胜异,人去学神仙。
白鹿老碧壑,黄猿啼紫烟。
谁心共无事,局上度流年。
天际卓寒青,舟中望晚晴。
十年关梦寐,此日向峥嵘。
巨石凌空黑,飞泉照夜明。
终当蹑孤顶,坐看白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