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振之见赠韵

我怀陶元亮,早弃彭泽令。

宁甘柴桑饿,不受宋人聘。

晚诗题甲子,绕著义熙正。

得书晋徵士,千载论始定。

吾宗佳公子,世禄让千乘。

高眠九思斋,清节故可敬。

寄来停云篇,词与意俱胜。

耿耿好贤心,颇似缁衣郑。

居家未得閒,歉岁讲荒政。

良苗困螟螣,凶暴过枭獍。

闾里不聊生,一发寄微命。

闭阁忧攒眉,怀哉我同姓。

惜无勋业志,不必频看镜。

吾衰畏残暑,一雨秋意盛。

拿舟溯流归,帆饱风力劲。

田芜且莫问,但恨荒菊径。

明月近中秋,云扫天宇净。

素蛾惜皓发,把酒呼不应。

何当共携手,尽此南楼兴。

效颦辄捧心,拙句酬佳咏。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怀念陶渊明,他曾辞去彭泽县令。
宁愿在柴桑忍饥,也不接受宋朝的官职。
晚年诗作题为《甲子》,时间恰好是义熙年间。
收到他的书信,千年后的评价才得以确定。
我们的家族出了佳公子,他让出千乘之封。
他在九思斋高卧,清廉的节操令人尊敬。
他寄来的《停云篇》,词句优美,意境超群。
他那对贤者的敬仰,像郑缁衣般深沉。
在家忙碌无暇清闲,歉收之年仍关注民生。
庄稼受虫害困扰,恶势力横行如枭獍。
乡亲们生活艰难,只有一线生机。
关上门忧虑重重,我们同姓之人共感悲凉。
遗憾没有显赫功业,无需频繁照镜子。
我畏惧炎夏余热,秋雨带来凉意。
划船逆流而归,满帆迎风,力量十足。
田地荒芜暂且不说,只遗憾菊花小径荒芜。
中秋将近,月光明亮,天空如洗。
皓首白发,对着明月举杯,无人应答。
何时能共聚,畅享南楼美景。
模仿你的才情,我笨拙地写下回应。

注释

陶元亮:陶渊明的字。
彭泽令:古代县令。
柴桑:陶渊明家乡。
宋人:指东晋后期的朝廷。
甲子:古人纪年法。
义熙:东晋年号。
晋徵士:指有德行的隐士。
世禄:世代享有封地。
九思斋:陶渊明的居所。
清节:清廉的节操。
停云篇:陶渊明的作品。
耿耿:忠诚、坚定。
歉岁:歉收之年。
螟螣:害虫。
枭獍:比喻凶恶的人。
闭阁:关门独处。
勋业:显赫的功绩。
素蛾:月亮。
皓发:白发。
南楼:泛指高楼或名楼。
效颦:模仿别人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是陆文圭以陶渊明为榜样,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首句“我怀陶元亮,早弃彭泽令”直接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他选择放弃官职,宁愿在柴桑度过清贫生活。接着,诗人提到陶渊明晚年创作诗歌,如“晚诗题甲子,绕著义熙正”,赞美他的文学成就。

诗中提到“吾宗佳公子,世禄让千乘”,表明诗人对家族荣誉的淡泊,以及对高尚节操的追求。陆文圭感叹自己在家务农未得闲暇,面对歉收之年,他关心民生疾苦,如“歉岁讲荒政”,并忧虑社会动荡,“良苗困螟螣,凶暴过枭獍”。

诗人感慨自己没有陶渊明那样的勋业,但仍怀有忧国忧民之心,期待能与朋友共饮赏月,共享南楼之乐。“明月近中秋,云扫天宇净”描绘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然而诗人内心却因白发而感伤,希望能与友人共度时光。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问题的忧虑,体现了宋末元初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境。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浙江观潮

落木无边江岸开,巨涛排入海门来。

势连吴越奔千骑,声撼乾坤鼓万雷。

宋帝飞龙何日返,伍君白马蹴云回。

客怀对此真悲壮,且饮樟亭酒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郭有章见赠韵

敬亭山属谢家诗,太白重来又一奇。

天既生才宜用世,士多有志不逢时。

屠龙合让高人手,扪虱才堪童子师。

大厦支颠要梁木,独甘杞菊老天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曹士开侍御见寄韵

南台御史忠贯日,当昼妖狐屏无迹。

端方自是廊庙器,错落天球间宏璧。

记曾缓带理江城,犹忆尊前坐谈客。

春树相思白日晚,月梁入梦青灯夕。

乘车戴笠高与下,倚楼看镜今非昔。

壮心无复夜闻鸡,莫比司空须恨赤。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和戴帅初寄诗韵

入海逢车陆用艘,仁人不遇叹游遨。

登龙有意师元礼,刻鹄何心效伯高。

每笑囚山非国语,绝怜投阁反离骚。

此身幸免官驱使,两手犹能把酒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