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龙湫一首

峰头雁何在,井底龙不出。

吐作玉虹流,倒挂二千尺。

落涧势初缓,渐听转山急。

噀面飞雨过,著衣晨雾湿。

造物等幻戏,此地真绝特。

勿言王事劳,遇胜得小立。

惭愧大尊者,几载面青壁。

山高不碍见,泉声不妨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瀑布壮观景象的深刻感受与赞叹。诗中以“峰头雁何在,井底龙不出”开篇,巧妙地运用比喻,将瀑布比作从高处跌落的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雄伟气势。接着,“吐作玉虹流,倒挂二千尺”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瀑布如玉带般蜿蜒流淌的美丽景象,以及其高度之惊人。

“落涧势初缓,渐听转山急”描绘了瀑布从高处落下时先缓慢后急速的变化过程,通过听觉的描述,增强了瀑布动态感的表现。而“噀面飞雨过,著衣晨雾湿”则细腻地捕捉了瀑布水珠溅起的瞬间,以及水雾弥漫的清晨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湿润与清凉。

“造物等幻戏,此地真绝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认为此处的美景是自然界的奇迹。接下来,“勿言王事劳,遇胜得小立”则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即使政务繁忙,也应停下脚步欣赏美景,享受片刻宁静的心境。

最后,“惭愧大尊者,几载面青壁。山高不碍见,泉声不妨寂”一句,既是对前文所描述景象的总结,也是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赞美。诗人通过与“大尊者”的对话,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大龙湫瀑布壮观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364)

刘一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号:太简居士
  • 籍贯: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078~1160

相关古诗词

次韵建安刘彦冲学士寄茶一首

寒溪日漱枯肠洁,自志穷愁渐陋劣。

故人不爱北苑春,更遣清甘嚅吻颊。

只今相望如参商,武夷孤绝云苍茫。

底事坐阅百鸟翔,要借玉川风两腋,高飞令我坠君傍。

形式: 古风

赋程伯禹给事漫吾亭一首

道州固伤时,晚岁吾山溪。

彼物何曾争,我自分两畦。

宣州绝代贤,雅志苏群黎。

胸次包峥嵘,不肯去角圭。

何从得漫名,正恐亦偶题。

渺观身世空,万境俱一齐。

浪云出处殊,不悟东自西。

向来功名辙,复入山水蹊。

公今持左符,早晚朝金闺。

生贤出世间,渠能绝攀跻。

要须了此心,泛应忘高低。

昔我盖已漫,今我亦非迷。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独居会稽官舍送僧游龟溪因记寄声弊庐

老人年六十,生理常刺促。

归无一棱田,此事乱心曲。

妻孥渺相望,幼稚炯在目。

师今遇龟溪,山水无尽绿。

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

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

并山行径微,草露湿人足。

师访老人家,门前有修竹。

形式: 古风

酬王元渤舍人方智善学士求余作墨竹一首

堂名似贤人似竹,瘦节孤高照崖谷。

百年人与竹俱化,尚有诸孙来借宿。

家风爱竹馀底事,至今十饭九不肉。

惟应说食诳枯肠,更写寒梢媚幽独。

王郎散带谈清虚,为竹造门颜不忸。

方英炯炯貌臞甚,门倚江干千个绿。

两家人物总风流,石壁山前烟雨秋。

岂惟千首轻万户,胸中世袭潇洒侯。

我乃痴绝非画绝,怜此霜根贯金铁。

短绡淡墨持似公,更听哦诗声激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