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梅仙观杨智远道士

道师近在真人峰,欲往见之路无从。

去年许我入城市,尘埃暗天待不至。

莫往莫来劳我心,道书寄我千黄金。

茧衣肉食思虑短,文字满前看不见。

口传指授要有时,脱去罗网当见之。

梅翁汉朝南昌尉,手摩龙鳞言世事。

一朝拂衣去不还,身骑白驎翳红鸾。

我今虽复堕尘土,道师何不与我语。

他年策足投名山,相逢拍手一破颜。

形式: 古风

翻译

道师居住在真人峰附近,想要拜访却找不到路径。
去年他曾允诺让我进入城市,但尘埃蔽日,他迟迟未来。
不要去也不要来,这使我心烦意乱,他寄来的道书价值千金。
富贵之人因生活安逸,思考问题肤浅,面对满篇文字视而不见。
传授道法需在适当的时候,只有摆脱世俗束缚,才能真正领悟。
梅翁曾是汉朝南昌的县尉,他抚摸龙鳞,谈论世间之事。
有一天他突然离去不再回来,骑着白麒麟,身后有红鸾相伴。
如今我虽然陷入尘世,道师为何不与我交谈呢?
将来我将徒步寻找名山,期待与你相遇时,一同笑开颜。

注释

道师:修道之人。
真人峰:道教名山。
入城市:进入世俗社会。
尘埃:尘世纷扰。
道书:道教典籍。
茧衣肉食:形容富贵生活。
文字满前:众多的文字。
口传指授:口头和亲手传授。
脱去罗网:摆脱世俗。
罗网:世俗束缚。
梅翁:古人名。
龙鳞:比喻深奥的道理。
白驎:神话中的神兽。
红鸾:吉祥的神鸟。
策足:徒步。
名山:隐居修行之地。
破颜:露出笑容, 开怀大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寄梅仙观杨智远道士》,诗人以与道师杨智远的交往为背景,表达了对道教追求和超凡生活的向往。首句“道师近在真人峰”点出道师居所的神秘与仙气,接着写自己未能如愿拜访,流露出期待与失落之情。“去年许我入城市”暗示了世俗生活的短暂和道观生活的吸引力。诗人感叹道师的杳无音信,“莫往莫来劳我心”,并借道书寄赠表达敬仰与渴望。

“茧衣肉食思虑短”批评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而“文字满前看不见”则寓言道书中的智慧深奥难解。诗人认为,真正的道法需要亲身传授,而非仅凭文字。“口传指授要有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期待有朝一日能亲自体验。诗人以梅翁为例,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骑龙乘鸾的仙人形象,以此激励自己坚持追求。

最后两句“我今虽复堕尘土,道师何不与我语”表达了诗人对道师的呼唤,希望得到指引。结尾“他年策足投名山,相逢拍手一破颜”则预示着未来的相遇和心灵的解脱,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与道师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寄题孔氏颜乐亭

颜巷久已空,颜井固不迁。

荆榛翳蔓草,中有百尺泉。

谁复饮此水,裹饭耕废田。

有贤孔氏孙,芟夷发清源。

废床见绠刻,古甃昏苔痕。

引缸注瓢樽,千岁忽复然。

嗟哉古君子,至此良独难。

口腹不择味,四体不择安。

遇物一皆可,孰为我忧患。

阮生未忘酒,嵇生未忘锻。

欲忘富贵乐,托物仅自完。

无托中自得,嗟哉彼诚贤。

形式: 古风

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其一)

车骑崩腾送客来,奔河断岸首频回。

凿成户牖功无几,放出江湖眼一开。

景物为公争自致,登临约我共追陪。

自矜新作超然赋,更拟兰台诵快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寄题清溪寺

清溪鬼谷子,雄辩倾六国。

视世无足言,自闭长默默。

苏张何为者,欲窃长短术。

学成果无赖,遂为世所惑。

颠倒卖诸侯,倾转莫可执。

后世何不明,疑我不汝及。

谁知居深山,玩世可终日。

君观二弟子,死处竟莫得。

客齐自披裂,投魏求寄食。

悠悠清溪中,石乱流水急。

溪鱼为朝餐,老死得安穴。

居乱独无言,其辩吾不测。

形式: 古风

寄题登封揖仙亭

灵王太子本读书,纵谈谷洛参诸儒。

生来不见全盛初,老成遗训谁楷模。

心知渐失文武馀,萧然直入山中居。

山间吹笙凤凰呼,升天白日乘龙车。

周人聚观拜路隅,明月为佩云为裾。

归来千岁孰在无,赤松老彭自为徒。

上侍玉宸临九区,烜赫不类山泽癯。

依山作邑贤大夫,夜中焚香溯空虚。

我欲从之驾肩舆,秋风八月来徐徐。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