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
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
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
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九月初九)乘船行驶于龙沙之滨的景象。开篇“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两句,通过对地理位置的点染和时间的明确,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旅途气氛。诗人在重阳节这一特定的时刻选择乘船行驶,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两句,则是诗人对所经之地风光和民情的观察。这里的“因时见”意味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而“湖山发兴多”则表达了自然景色在特定时间里激发出的无限灵感。
“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两句,流露出诗人独处异乡时的孤寂情怀。虽然身在旅途,未有知己相伴,但诗人的心中仍旧不乏欢愉之情,借助酒意,自编自唱,成就了一曲美妙的歌谣。
“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两句,则是对前述歌声和行舟渐行渐远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歌声随着水流飘散而去,与晚霞中的波光交织在一起,显得心旷神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超然物外的情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旅途中的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但这一切都被诗人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所接受和享受。
不详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
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谁采篱下菊,应闲池上楼。
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彊游。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