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翻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注释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
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引伸为普通、平常。
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鉴赏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遗迹和典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以及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江山依旧而英雄不在,暗示了对孙权这样的人物的怀念。接下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消逝。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借刘裕(寄奴)的典故,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展现了刘裕当年的豪迈气势。然而,词人接着提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轻率北伐,导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暗讽其失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以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相交织,表达了对往昔战乱的回忆。最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绘了异族统治的现实,词人借用廉颇自比,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对国家复兴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既有对英雄的仰慕,又有对时局的忧虑,体现了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汉宫春(其四)答吴子似总干和章

达则青云,便玉堂金马,穷则茅庐。

逍遥小大自适,鹏鴳何殊。

君如星斗,灿中天、密密疏疏。

荒草外,自怜萤火,清光暂有还无。

千古季鹰犹在,向松江道我,问讯何如。

白头爱山下去,翁定嗔予。

人生谩尔,岂食鱼、必鲙之鲈。

还自笑,君诗顿觉,胸中万卷藏书。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汉宫春(其二)会稽秋风亭怀古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蓴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汉宫春.即事

行李溪头,有钓车茶具,曲几团蒲。

儿童认得,前度过者篮舆。

时时照影,甚此身、遍满江湖。

怅野老,行歌不住,定堪与语难呼。

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

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

知翁止酒,待重教、莲社人沽。

空怅望,风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汉宫春(其三)答李兼善提举和章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

维摩定自非病,谁遣文殊。

白头自昔,叹相逢、语密情疏。

倾盖处,论心一语,只今还有公无。

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

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

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

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

形式: 词牌: 汉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