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向倅韵(其一)

误身利名场,无异一釜甑。

置之水火间,谬以力取胜。

人生具天则,发见亦有證。

如水行地中,投隙即流迸。

但恐人欲纵,勃若一民横。

志师傥自强,万虑当退听。

谁能学禅伯,绝物以求定。

吾闻至人言,当识动中静。

万变不可齐,一念终难正。

口耳固在我,视听复谁令。

须从事上学,宁有物外性。

能用使太平,不用我何病。

斯言闻亦多,究竟终未莹。

从今三爇香,愿以公为镜。

形式: 古风

翻译

沉溺于名利场,如同一锅甑无异。
置身于水与火之间,妄想以力量取胜。
人生本有自然法则,显现也有其证据。
如水在地下流动,找到缝隙就迅速流淌。
只恐欲望放纵,如民众般横行霸道。
志向若能自我强化,一切忧虑应退让。
谁能效仿禅者,摒弃外物求内心平静。
我听说至人之言,懂得动静中的智慧。
万物变化无常,一念难以矫正。
口耳虽在我身,视听又受何人指引。
必须从学习中寻求,哪有超然的本性。
能用则天下太平,不用于我何妨。
这话听过多次,却始终未能透彻。
从今起,我点燃三炷香,愿以公正为镜照见自己。

注释

利名场:名利争夺的场所。
釜甑:古代炊具,比喻名利的诱惑。
水火间: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
谬以力取胜:错误地认为力量可以决定一切。
天则:自然法则。
投隙:寻找空隙或机会。
勃若一民横:形容人的欲望强烈如民众横行。
志师:志向的导师。
禅伯:修行禅道的人。
至人: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动中静:动态中的宁静。
万变:世间万物的变化。
口耳:感官的知觉。
物外性:超脱世俗的特性。
太平:社会安宁。
莹:明白、透彻。
三爇香:点燃三柱香,表示敬意和祈愿。
公:公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彭龟年的作品,名为《和向倅韵(其一)》。诗中,诗人以炉釜比喻世俗的名利争夺,认为人们陷入其中犹如置身于水火之中,试图通过强力来取得成功。他强调人生应遵循自然法则,发现真理自有其证据,就像水在地下流动,找到缝隙就会自然流淌。

诗人警告世人,欲望一旦放纵,会像民众的暴乱一样横行。他提倡个人应自我强化,保持谦逊,学习禅修者的超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动静之间的平衡,世间万物变化万千,但一心难以归正。人的感官和认知能力虽在个体之内,但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而非外界。

诗人进一步提出,应从学习中寻找真理,而非寻求超然的物外之性。他认为,无论是否使用这种智慧,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最后,他感慨世间的道理虽多,但真正理解却不易,表达出对向倅的敬仰,并希望以他的言行作为自己的镜子。

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彭龟年对于人生、欲望与智慧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214)

彭龟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向倅韵(其二)

今日若驭风,前日如负甑。

乘兴试一出,意到即为胜。

芗林有高人,能识未病證。

谈锋不可遏,勇若春笋迸。

美名戒多取,夫子无太横。

钟期不世出,谁作山水听。

人生具物则,天命我当定。

起居孰非真,寂灭岂是静。

毫釐不密察,天地失其正。

圣学有终始,谟训严于令。

穷理以致知,持敬乃成性。

倘从口耳学,莫救膏肓病。

大本若不立,宁论语未莹。

涂泽欲自妍,何以逃水镜。

形式: 古风

尚絅堂

人情畏所见,假善以自欺。

不畏或未死,心伪谁能医。

风雷动渊默,日月行屏帏。

念起物自形,矢决犹可追。

而乃如琴张,堂堂亦何为。

君子非恶文,文胜质乃衰。

试看堂前草,安得青如兹。

形式: 古风

临江郡斋邀凉亭分韵得居字

子猷犹爱竹,爱竹意已疏。

著脚踏危机,肉相元未除。

要识竹情性,顾我求其初。

是中傥虚明,处处我与居。

公侯胸中竹,不受富贵锄。

平生对此君,意足不愿馀。

炎天憩斯亭,洒洒凉风诸。

凉风不可招,招得还踌躇。

悠然忽相会,我适还似渠。

明朝有公事,此意当何如。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盆花示儿

群儿爱盆花,如我爱其子。

但将养花心,委曲求诸己。

花不负人力,随时深浅红。

种学得如此,岂不慰乃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