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的《偶题二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首句“自愧微之与牧之,敢将幽怨托新诗”,诗人以白居易(字微之)和杜牧(字牧之)自比,表达了自己在创作中的谦逊与自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忧愁与感慨,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接着,“盈盈野水背人去,婉婉秋棠带雨垂”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野水缓缓流去,秋棠在雨中低垂,这些自然景象不仅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秋棠的雨中垂落则寓意着美好事物的暂时消逝或不可得。
“唤渡何心见桃叶,买山无命夺焉支”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桃叶渡是古代江南著名的风景地,此处借指美好的相遇或回忆;而“买山无命夺焉支”则表达了诗人对无法实现理想生活的遗憾与无奈,焉支山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或某种追求。
最后,“一从留得优昙相,花月频年寄梦思”收束全诗,诗人通过“优昙相”这一佛教中的吉祥物,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珍惜,同时“花月频年寄梦思”则表明了诗人多年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思念,即使现实充满挫折与遗憾,但心中的梦想与希望从未熄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