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馀年。予亦作二首(其二)

眼睛心地两虚圆,胁不沾床二十年。

谁信吾师非不睡,睡蛇已死得安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翻译

眼睛与内心都空虚如圆,二十年来从未安稳入睡。
谁能相信我的老师并非不眠,只是心中的睡蛇已死,才能安然入眠。

注释

眼睛:视觉器官。
心地:心灵、情感。
虚圆:空虚而无实物的感觉。
胁:身体侧面。
床:睡觉的地方。
二十年:长时间。
吾师:指代某位老师。
睡蛇:比喻困扰或烦恼。
死:消除、结束。
得:能够。
安眠:安静地入睡。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佛学的理解和个人禅修生活的一种写照。全诗结构紧凑,每个字句都承载着深意。

“眼睛心地两虚圆”这一句,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眼睛代表观察世界的心灵窗户,而心地则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所在。“两虚圆”意味着这双重空间都达到了空明、澄清的状态,无挂无碍。

“胁不沾床二十年”则写出了诗人长时间坐禅打坐,不与床为伴的修行生活。这里的“胁”指的是侧卧时身体靠近床褥的情况,没有沾染,意味着长久地保持着一种姿势,不曾躺下。

接下来的“谁信吾师非不睡,睡蛇已死得安眠”则是一个譬喻。诗人通过提及“睡蛇”,暗指那些外界可能对禅师长时间打坐修行的误解——以为他们是睡着了。而实际上,这些禅师们心如止水,不为世间纷扰所动,达到了内在的平静与自由。这是一种比喻,用“蛇”来形象地表达禅师通过修行达到生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解脱。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先生深厚的佛学素养,更是对个人修为的一种写实,透露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邓忠臣母周氏挽词

微生真草木,无处谢天力。

慈颜如春风,不见桃李实。

古今抱此恨,有志俯仰失。

公子岂先知,战战常惜日。

吾君日月照,委曲到肝鬲。

哀哉人子心,吾何爱一邑。

家庭拜前后,粲然发笑色。

岂比黄壤下,焚瘗千金璧。

若人道德人,视此亦戏剧。

聊偿曾、闵意,遽与仙佛寂。

孤累卧江渚,永望坟墓隔。

作诗相楚挽,感动泪再滴。

形式: 古风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

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

当时醉卧动千日,至今石缝馀糟醑。

仙人一去五十年,花老室空谁作主。

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

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

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

尔来心赏复何人,持节中郎醉无伍。

独临断岸呼日出,红波碧巘相吞吐。

径寻我语觅馀声,拄杖彭铿叩铜鼓。

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悽楚。

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

我今老病不出门,海山岩洞知何许。

门外桃花自开落,床头酒瓮生尘土。

前年开閤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

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

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形式: 古风

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

白露凄风洗瘴烟,梦回相对两凄然。

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

谁怜第五桥边水,独照台州老郑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徐君猷挽词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

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