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三月十五日

茫茫月色如溪沙,万里不有纤云遮。

今年寒气争春来,雪大如掌随惊雷。

临川城中三月雨,城东大丘汩为渚。

天地惨惨无开时,常恐蛰死和与羲。

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

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

人间有人司重轻,安得知汝有时明?

形式: 古风

翻译

月光皎洁如溪沙铺满天,万里无云遮挡视线。
今年寒冬仿佛抢着春天来,大雪如掌随惊雷降落。
临川城中三月雨水连绵,城东的大山变成一片湖泊。
天地间阴沉沉没有尽头,常担忧虫蛇冬眠被冻死。
以为月亮已沉入水底,青蛙腹中淹没再难现身。
谁料今夜月光如此圆满,照亮世间万物无一遗漏。
人间有掌管轻重的权衡者,怎能理解你何时明亮如斯?

注释

茫茫:形容月光广阔无垠。
纤云:一丝丝云彩。
寒气:寒冷的气候。
掌:比喻雪大如手掌。
汩:形容水流急促。
渚:水中的小洲。
蛰死:冬眠动物被冻死。
羲:古代指太阳神。
没:沉没。
蛙肠:比喻月光消失之处。
司重轻:比喻掌管事物轻重的人。
有时明:有时显得明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辛亥年三月十五夜晚的景象,诗人以月色作为线索,展现了自然界的独特变化和内心的感受。"茫茫月色如溪沙",形象地写出月光洒落大地的朦胧之美,万里无云,显得格外明亮。接着,诗人描述了今年早春寒气逼人,大雪如掌且伴有惊雷,显示出冬春之交的强烈对比。

"临川城中三月雨,城东大丘汩为渚",诗人将视线转向城市,雨水连绵使得城东的大土丘变为水泽,天地间一片凄凉,他担忧万物可能因寒冷而蛰伏。"常恐蛰死和与羲"表达了对生命存亡的忧虑。

然而,就在这样的阴霾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暗示月亮仿佛沉没在水中,但紧接着"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揭示出月光的突然明亮,照亮了整个世界,寓意着希望和生机。

最后,诗人借月光的明亮,寓言般地问道:"人间有人司重轻,安得知汝有时明?"这是对世间权衡轻重之人的一种质询,他们是否能理解自然的变化,以及生命的微妙起伏。整首诗通过月色的起落,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深思。

收录诗词(457)

曾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字:子固
  • 籍贯:建昌南丰(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57

相关古诗词

七月一日休假作

初秋尚苦暑,归沐乃君恩。

地闲少来客,日晏犹闭门。

家乏念藜藿,开颜无一樽。

况复辞貌拙,敢随车马奔。

盥濯何所事,读书坐前轩。

岂堪当世用,空味古人言。

颇喜市朝内,独无尘土喧。

终年但如此,真窃太官餐。

形式: 古风

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

高阁在清禁,长轩凭广虚。

御幄閟图像,依然临幸馀。

翠甓布天路,黄帘分直庐。

一雨清景早,稍凉秋兴初。

解带就君坐,临床窥素书。

山海所错出,飞潜类纷如。

此语果虚实,遗编空卷舒。

自笑正豕亥,更微注虫鱼。

君材合远用,就此固已疏。

如我乃斯幸,地闲容误居。

竹影散良席,花香浮广裾。

俯仰自足适,归时更当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九月九日

凄凄风露滋,靡靡尘霭屏。

已忻庐舍清,未苦裘褐冷。

眠食味尤嘉,起坐日尚永。

虚天照积水,精鉴出幽矿。

石莹见山棱,林疏觉窗囧。

黄花宿蕊破,艳艳晨妆靓。

频寻远径香,每爱苍池影。

为谁佳色鲜,慰我贫斋静。

寒醅出家法,异果得他境。

甘腴馔新兔,丑怪荐修螷。

幽闲重时节,老大珍物景。

献酬兴未薄,比讽思犹骋。

况同亲戚欢,讵匪田野幸。

俱醉任栖鸦,烛炬尚可秉。

形式: 古风

人情

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

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

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

早晚抽簪江海去,笑将风月上扁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