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诗

乐哉三十馀,悲哉五十里。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

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

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

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谶诗》,是南北朝时期高僧释宝志所作。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起伏与世事的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预言的意味。

首句“乐哉三十馀,悲哉五十里”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人生早期的快乐与中期的悲哀。三十多岁正值壮年,本应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却以“乐哉”开头,似乎预示着快乐并非长久。而“悲哉五十里”则暗示了人生中期的转折点,五十里可能象征着人生的一半,此时的悲哀可能是对过往岁月的反思或是对未来的忧虑。

接下来的“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则进一步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八十三岁,或许是对寿命的一种象征,预示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子地(可能指家庭或社会)将遭遇不祥之灾。这不仅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和变化。

“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这两句则直接触及政治层面,批评了佞臣的欺诈和贼臣的暴行,导致君子(正直之人)的消失。这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沦丧和正义缺失的深切忧虑。

“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一句,以预言的形式警告世人,如果忽视了这些警示,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和灾难。这里的“龙时”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而“侯贼起”则预示着祸乱的开始。

最后,“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马中间可能象征着人群中的普通个体,身处其中的人们只能默默承受悲伤,而无法找到喜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哀。

综上所述,《谶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正义和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4)

释宝志(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谶诗

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

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谶诗二首(其一)

掘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齧人伤。

须臾之间自灭亡。起自汝阴死三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谶诗二首(其二)

山家小儿果攘臂。太极殿前作虎视。

形式:

奉和武帝三教诗

心源本无二,学理共归真。

四执迷丛药,六味增苦辛。

资缘良杂品,习性不同循。

至觉随物化,一道开异津。

大士流权济,训义乃星陈。

周孔尚忠孝,立行肇君亲。

老氏贵裁欲,存生由外身。

出言千里善,芬为穷世珍。

理空非即有,三明似未臻。

近识封歧路,分镳疑异尘。

安知悟云渐,究极本同伦。

我皇体斯会,妙鉴出机神。

眷言总归辔,回照引生民。

顾惟惭宿植,邂逅逢嘉辰。

愿陪入明解,岁暮有攸因。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