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雁湖大参赴遂宁(其一)

拍拍雁湖水,深深归雁亭。

雁归三四年,相伴湖水清。

燕私岂不乐,国尔终含情。

龙章倏夜下,惊赴鸥鹭汀。

鸿雁双翥翰,眷焉乃东征。

载辞龙鹄椒,复问莺花程。

輶轩骛华毂,高盖罗翠旌。

康屯岂无学,销暴不以兵。

蔚蓝旧草木,再色新威明。

寄声受廛者,明府如父兄。

形式: 古风

翻译

轻拍雁湖水面,深入归雁亭。
雁群归期已三四年,常伴湖水清澈见底。
燕子私语难道不快乐,国家你却始终深情。
龙形图案突然降下,惊动了鸥鹭栖息之地。
大雁成对振翅飞翔,眷恋之情向东而去。
装载着辞别龙鹄椒的希望,再次询问莺花盛开的旅程。
轻车疾驰,华贵的车轮转动,高大的车盖上飘扬着翠绿的旗帜。
安康难道不需要学问,消除暴政不必诉诸武力。
古老的蔚蓝草木重焕生机,新的威严与智慧显现。
向居住在城中的你们寄语,明府如同父亲和兄长般亲切。

注释

雁湖:湖泊名,可能有雁群栖息。
归雁亭:供人观赏雁归的亭子。
燕私:燕子的私语,比喻轻松愉快的气氛。
国尔:指国家,你,代指雁湖或某位尊者。
龙章:龙的图案,象征权威。
鸥鹭汀:鸥鹭栖息的水边小洲。
眷焉:依恋的样子,形容大雁的情感。
莺花程:春天花开鸟鸣的旅程,比喻美好的行程。
輶轩:轻便的车子。
蔚蓝:形容颜色深蓝。
受廛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
明府:古代对县令的尊称,此处指地方官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离别之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和家乡深厚的情感。诗中开篇“拍拍雁湖水,深深归雁亭”,便设定了一种淡远幽静的氛围,通过水声和归雁的画面传递出一种离别之情。

接着“雁归三四年,相伴湖水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自然景物的依恋。这里的“雁归”暗示着时光易逝,而“相伴湖水清”则是诗人对于这片清净之地的眷恋。

第三句“我私岂不乐,国尔终含情”,诗人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这里的“我私”指的是个人感情,“岂不乐”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而“国尔终含情”则是国家与个人的情感交织。

“龙章倏夜下,惊赴鸥鹭汀”一句,通过龙章(古代官署名)的夜半惊醒和仓促前往湖边的情景,传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紧迫感和不舍。

接下来“鸿雁双翥翰,眷焉乃东征”中,“鸿雁双翥翰”形象地描绘了大雁的群飞,而“眷焉乃东征”则是诗人心中的不舍和对远行者的祝愿。

以下几句“载辞龙鹄椒,复问莺花程。輶轩骛华毂,高盖罗翠旌”,通过对车马装饰的描写,以及对道路长短的询问,展现了离别前的忙碌和对旅途的关切。

“康屯岂无学,销暴不以兵”一句中,“康屯”可能指的是诗人希望朋友安稳平和,而“销暴不以兵”则是对非暴力解决问题方式的赞美。

最后,“蔚蓝旧草木,再色新威明。寄声受廛者,明府如父兄”,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再次描绘,以及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表达了诗人深情厚谊的一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结合离别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淡远而又充满情感的美学风格。

收录诗词(318)

吴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字:叔永
  • 籍贯:潼川
  • 生卒年: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送陈和仲常博倅嘉禾(其二)

俗士骑户限,痴官摸床唇。

名节与官爵,岂以全畀人。

子方贵良贵,我亦仁景仁。

终始议论间,但保一色醇。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陈和仲常博倅嘉禾(其三)

未及与君别,先歌送君诗。

浙西数年来,风景非昔时。

红蚕不上箔,青麦空生陂。

六经政之本,无用别出奇。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陈和仲常博倅嘉禾(其一)

柳色媚别驾,桐花夹行舟。

慈湖一片心,不上富贵钩。

撇却云雾窗,分渠月波楼。

但有月长清,何妨波漫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范仁叟解褐西归并简定叟

子馆于予恰九春,临分更欲问云津。

良心易放当持敬,精义无穷要汲新。

刍狗科名应是梦,貂蝉宦业竟成尘。

世间公议难磨灭,第一还须作好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