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松

荷花湖上船,松影沙外渡。

松行又九里,凉藓引深步。

石桥枕溪斜,中有入山路。

意行忘屈曲,拄杖扣层户。

入门已欣然,但恐所见阻。

更须上高楼,霁影蒙薄雾。

急风层巅起,雾破山缺处。

青林一点明,炯炯白鸟度。

独坐不须禅,山水得妙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荷花湖上船,松影沙外渡。" 开篇即以悠然的画面展现眼前:在荷花盛开的湖面上缓缓划行,一片清凉的松影覆盖着湖岸边的沙滩,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松行又九里,凉藓引深步。" 松林延绵,诗人漫步其间,踏过那些被阳光照耀而散发清凉气息的苔藓,彷彿中带着一丝深远的意境。

"石桥枕溪斜,中有入山路。" 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在蜿蜒曲折的小溪上,它不仅是过往交通之所,更隐含着通向深山的道路,让人心生向往。

"意行忘屈曲,拄杖扣层户。" 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不觉间已经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和束缚,只是在心旷神怡之间,以拐杖轻敲那些隐约可见的深邃山谷。

"入门已欣然,但恐所见阻。" 当诗人走进这片宁静的自然之境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但同时也担忧着是否能真正领悟到眼前的美景而不受外界干扰。

"更须上高楼,霁影蒙薄雾。" 为了寻求更加开阔的心灵视野,诗人选择登上高楼,却发现四周被薄雾所笼罩,这正是自然与精神世界交汇之处。

"急风层巅起,雾破山缺处。" 忽然,一阵狂风吹起,将那些蒙蒙细雨般的薄雾驱散,在山间缺口处露出了清晰的景致。

"青林一点明,炯炯白鸟度。" 风过之后,青翠欲滴的树林中透出一线光明,一只洁白如雪的鸟儿穿梭其间,那种生机与宁静交织成了一幅美丽图景。

"独坐不须禅,山水得妙悟。" 诗人在这自然万物之中独自沉思,不需要通过冥想或禅定等方式,他已经从山水之间获得了深刻的领悟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是诗人对自然情感的最高颂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生命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人日集蟆颐视堰

大江拆两股,小江分一支。

秋水七八月,老蟆喜持颐。

往往自誇大,未觉海若嗤。

灌溉虽小惠,湮溺已可危。

父老指水迹,栖苴挂林枝。

高田混坑谷,漠漠沙风吹。

城堞不数步,长堤漫委蛇。

我非河洛想,颇为梁益悲。

神禹岂不到,吾蜀几为池。

人日有故事,敢后壶浆期。

野叟馈鱼兔,鼓舞亦致词。

一笑谢父老,何由救民饥。

但得麦早熟,眼底无疮痍。

老守为尔醉,灯火江之湄。

老蟆亦放光,跳月天南垂。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三游洞

危磴俯寒水,阴崖擘苍烟。

上开冰雪窟,下垂珠玉渊。

何时雷斧手,拓此壶中天。

自然浑沌窍,不受百巧镌。

地胜集灵气,木石含清坚。

三子果谁欤,流辈孰后先。

我来叩玉扃,欲访云雨仙。

呼龙龙未醒,日高贪睡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三藏梨

沉黎厅前三藏梨,老虎须牙龙甲皮。

我来与国惜乔木,尚幸出屋繁孙枝。

春风千花玉叶碎,秋日万子金圆垂。

问禅谁是柏树子,听讼漫逐棠阴移。

雪香楼头终日坐,纸尾自书三百颗。

他时若问相公槐,我为改名罗汉果。

形式: 古风

与程端卿相别峡中共系船瀼东留一日

宦路随惊鹊,家山隔断鸿。

荒椽秋雨过,疏竹暗泉通。

千骑寻城北,双舟忆瀼东。

我诗虽未好,聊为使君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