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
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
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
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和对往事的追怀。开篇“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两句,通过叙述丛生的苇草边的寒冷水域,以及曾经在这里打鱼的小船,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生活的一种回忆。
接着“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于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情感的转变。从远离的人工建筑如亭台的接近,以及对原来认为完美的岛屿现在却感到不足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审美观念的改变。
“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两句,通过鲜明的画面,如同没有月亮的夜晚中盛开的花朵,以及秋天特有的急促声音(可能是虫鸣或风声),营造出一个深邃而又生动的秋夜景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这个时节的独特感受。
最后,“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远处巴陵渡口的怀念,以及在夕阳的余晖中所见的一片迷蒙景象。这不仅是对空间距离的跨越,更是对时间记忆的召唤,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深刻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又不失温婉的情怀。
不详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秋天木叶乾,犹有白花残。
举世稀栽得,豪家却画看。
片苔相应绿,诸卉独宜寒。
几度携佳客,登高欲折难。
历战燕然北,功高剑有威。
闻名外国惧,轻命故人稀。
角怨星芒动,尘愁日色微。
从为汉都护,未得脱征衣。
按剑立城楼,西看极海头。
承家为上将,开地得边州。
碛迥兵难伏,天寒马易收。
胡风一度猎,吹裂锦貂裘。
一生虽达理,远别亦相悲。
白发无修处,青松有老时。
暮烟传戍起,寒日隔沙垂。
若是长安去,何难定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