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题吴江长桥二首

瓜步投鞭湿马尾,吴江犹是衣带水。

阳侯不敢驾风涛,神剑自断长虹死。

木罂夜半飞渡军,缚筏驱丁命如蚁。

波心两龙忽跳出,一声金鼓波神泣。

兴废相望五六载,斜阳独倚栏干立。

酒酹波神叫不应,剑铓冷浸秋蒲碧。

江头朱栏四千尺,一望初疑几十里。

左约江流右截湖,桥东出日桥西雨。

渔歌答响远相失,群雁旅泊迷葭苇。

荒村独木横野渡,深厉才能湿衣履。

乘舆足受两三人,犹当杠梁涉溱洧。

书生眼力小如瓮,一睹巨丽心惊喜。

吁嗟人力不可到,毋乃神功役山鬼。

忆昔燕兵下江浙,马逸风騣卷滩尾。

长驱水陆一时进,钱塘破竹从风靡。

川流衰竭王气尽,成败反复固其理。

汴师平南将彬美,南人死恨樊若水。

采石浮桥一夕成,晓出降幡人姓李。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瓜步投鞭入江水,吴江水面仍如衣带般窄
阳侯都不敢驾驭风浪,神剑自断,如同长虹陨落
夜晚木罂舟飞跃军队,捆绑的筏子上人命如蚂蚁般微不足道
江心两条龙忽然跃出,一声鼓响,波神也为之哭泣
兴盛衰败相隔五六载,夕阳下我独自倚着栏杆站立
向波神敬酒却无人应答,剑锋寒光映照秋蒲,一片碧绿
江边的红栏高达数千尺,远望似乎有几十里
左边是江流,右边是湖泊,桥东日出,桥西则是雨天
渔歌回应渐远,群雁迷失在芦苇丛中
荒村旁孤木横跨野渡,深水仅能湿鞋
即使车驾仅容两三个人,也需如扛梁过河般艰难
书生眼界狭小如瓮,初次见到壮丽景色,心中惊喜无比
感叹人力无法触及,或许是神灵之力驱使山鬼
回忆往昔燕兵攻下江浙,马蹄翻腾,卷起滩尾沙尘
水陆大军齐进,钱塘一战轻易攻克
王朝气运衰落,胜负轮回,本是世间常理
汴州平定南方的将领彬美,南人心中对樊若水充满痛恨
采石浮桥一夜建成,黎明时分,投降的人姓李

注释

瓜步:地名, 在今江苏六合。
投鞭:比喻军队众多, 如此多的军队足以投掷鞭子覆盖江面。
阳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神剑:象征力量或英雄人物。
木罂:古代的一种木制容器。
缚筏:捆绑的竹筏。
汴师:指汴京的军队。
彬美:指将领的姓名。
樊若水:历史上的人物, 与战争相关。
采石:地名, 在今安徽芜湖。
浮桥:临时搭建的水上桥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吴江长桥附近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诗人以瓜步投鞭的典故开篇,暗示战争的痕迹,继而写阳侯不敢驾驭风涛,神剑自断象征着权力更迭。木罂夜渡和缚筏驱丁的场景,展现了战争中的艰辛与悲壮。波心双龙跃出,金鼓声中波神哀泣,寓言兴衰更替。

诗人感慨五六年间的历史轮回,夕阳映照下的长桥孤独而沧桑。他对着江面洒酒祭奠,感叹人力无法触及的宏大景象,认为这是神灵之力而非人力所为。回顾历史,提及燕兵攻下江浙的往事,以及钱塘战役的迅速胜利和后来的衰败。

接着,诗人提到汴师平南的将领,以及南人对樊若水的痛恨,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情感。采石浮桥一夜建成,标志着又一次的投降,降旗上是李姓人物,暗示了新的统治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吴江长桥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风云变幻,表达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和自然壮美的深深感慨。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马道士为詹仲明作柳城春色图城门外柳树连堤桃花夹竹小桥渔艇茅屋下有读书人不知何处景也为题二绝(其二)

城外春风野水浑,桥头双桨下孤村。

柳桃红绿撩人眼,独坐书斋懒出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马道士为詹仲明作柳城春色图城门外柳树连堤桃花夹竹小桥渔艇茅屋下有读书人不知何处景也为题二绝(其一)

渭城客舍柳烟遮,渔叟桃源去路赊。

松竹林中读书处,一图风景属三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为刘君符赋乐山诗

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书范石湖白髭行后

渡江莫盛乾淳间,虞范诸贤鬓未斑。

功名草草负遗恨,老死不见巩洛山。

我近经行石湖路,范家水名王家墓。

风流一代竟澌尽,手泽何人为珍护。

直当慷慨论兴亡,奚暇悲歌叹衰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