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对于“良知”的深刻探讨。王守仁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他的心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首诗中,他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良知”这一概念的独到见解。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这两句诗首先点明了“良知”的本质,即在个体独处之时,内心深处所涌现的真知灼见,这是超越一切外在知识的存在。这里的“独知”,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直接体验和感知,是与外界相对独立的内在认知。
接下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这两句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指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真正理解并认识到自己拥有良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里蕴含着对自我认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普遍人性中自我觉醒能力的质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探讨了“良知”作为个体内在道德准则的本质及其被认识的难度,反映了王守仁心学中关于自我发现和道德自觉的重要思想。
不详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尘途骏马劳千里,月树鹪鹩足一枝。
身既了时心亦了,不须多羡碧霞池。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歧更可语?慇勤莫愧别离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