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赠仙岩金长老

有鳌山兮甚奇特,镇黄岩兮浮翠色。

峭崔嵬兮高崱屴,直上云端望何极。

君不见雪峰昔遇岩头老,三十年来尽颠倒。

流出胸襟盖天地,鳌山店上方成道。

龙鳞鳞,鱼鳞鳞,几番沧海飞红尘。

毗岚猛风吹不动,十洲三岛长如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的古诗《鳌山赠仙岩金长老》由梵琦所作,以鳌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自然景观,并融入了道家哲学与修行的意象。

首先,“有鳌山兮甚奇特,镇黄岩兮浮翠色。”诗人开篇即以鳌山的奇特与壮观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世界。鳌山镇守在黄岩之上,其翠绿的颜色仿佛漂浮在空中,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接着,“峭崔嵬兮高崱屴,直上云端望何极。”通过描绘鳌山的高耸与险峻,以及站在其上所能望见的广阔无垠的世界,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君不见雪峰昔遇岩头老,三十年来尽颠倒。”这一句借用历史故事,暗喻修行者历经岁月的磨砺,最终达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雪峰与岩头老的相遇,象征着智慧与经验的传承,三十年的颠倒,可能指的是修行过程中的起伏与变化。

“流出胸襟盖天地,鳌山店上方成道。”诗人在此处赞美修行者的心境开阔,如同天地一般宽广,最终在鳌山之巅成就道业。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境界的描述,也隐含着对自然与宇宙和谐共存的追求。

“龙鳞鳞,鱼鳞鳞,几番沧海飞红尘。”通过龙与鱼鳞的比喻,以及对沧海与红尘的对比,展现了修行者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过程。几番轮回中,他们能够摆脱红尘的束缚,如同龙与鱼在大海中自由翱翔。

“毗岚猛风吹不动,十洲三岛长如春。”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即使面对猛烈的风浪(毗岚),修行者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仿佛置身于四季如春的仙境之中,象征着修行者达到了心灵的永恒和平与喜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表达了对修行者追求精神境界的敬仰,以及对和谐共生、超越世俗的向往。

收录诗词(123)

梵琦(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 字:楚石
  • 籍贯:浙江象山
  • 生卒年:?—1370

相关古诗词

笑云

山中人笑云来去,几度欲留留不住。

一片西兮一片东,为谁挂在青松树。

有时卷,不论高低并近远。

有时舒,南北西东满太虚。

本自无心休问迹,悠扬散漫随风力。

白衣苍狗任纵横,返寂还空何处觅。

却恐山中云笑人,区区未免走红尘。

但能放下便安乐,所以长将云喻身。

形式: 古风

送可禅人

即心是佛无心道,不觉全身入荒草。

语拙今人笑古人,古人却笑今人巧。

后生晚长忌聪明,且要低头学老成。

却忆南泉好言语,嘱渠痴钝过平生。

形式: 古风

送宁侍者参方礼祖

佛祖丛中无位次,参方行脚谁家事。

随兴一念便乖张,莫向禅门探意旨。

须知真正道人家,到处忘怀悯自他。

烂沙浮沤盛满钵,閒来石上种莲花。

形式: 古风

送聪禅人

出门步步清猋起,一棹铁船三万里。

大鱼刚被小鱼吞,缩却龙头展蛇尾。

未到中原俱历遍,浙山如黛江如练。

临风侧耳听乡谈,故国依然海西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