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雁过妆楼.得晦闻书,怅然赋答

玉合罗囊。红香小、相怜蠹损春装。

浣襟兰泚,羞照一水昏黄。

倦眼西风谁最念,冻萤带雨弄书光。泪绡藏。

故人惯识,淹过重阳。

华堂当时送客,怨背窗暗烛,不照回肠。

岁寒身世,歌外落雁清霜。

芳尊自吟自泣,任持摺、花前金缕裳。

香奁集,算只除彤管,谁与冬郎。

形式:

鉴赏

这首词以“玉合罗囊”起笔,描绘了一幅精致的闺房画面,暗示了主人公的闺中生活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红香小、相怜蠹损春装"细致刻画了衣物上的香气逐渐消散,被虫蛀的痕迹,流露出时光流逝和青春易逝的感慨。

"浣襟兰泚,羞照一水昏黄"描绘了主人公清洗衣物时,面对污浊水面的无奈和心事重重。"倦眼西风"表达出主人公在秋风中思念远方的人,"冻萤带雨弄书光"则寓言了她的孤独与坚韧,即使环境艰难,仍坚持读书。

"泪绡藏"一句,表达了她对故人的深深怀念,而"淹过重阳"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节日的寂寥。接下来的词句回忆了过去华堂送别的情景,以及如今的孤寂心境,"怨背窗暗烛,不照回肠"形象地传达了内心的哀愁。

"岁寒身世"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孤独感,"歌外落雁清霜"借景抒情,以雁南飞和清霜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冷酷的现实。"芳尊自吟自泣"写出了词人借酒浇愁,独自伤怀,"任持摺、花前金缕裳"则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失落。

最后,词人感叹只有彤管(古代女子所执之笔)能理解她的内心世界,而现实中却无人能分享这份情感,"谁与冬郎"的疑问,流露出深深的孤寂和期待。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词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254)

陈洵(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 字:述叔
  • 生卒年:1871—1942

相关古诗词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

烘炉润鼓。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

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吟壶曾结神仙侣。

共欢夕、梅边尊俎。岁华依约,红裁翠剪,彩花钗股。

休负。双鬟为识,乍回首最在、骄尘红雾。

蘸语夜潮,回烛风廊,凌波步。霓裳新按云韶部。

便不是、常年宫谱。会看声动枢南,唤雷启户。

形式:

渡江云.闭门春尽,兀坐成吟

钩帘喧暝燕,絮风正急,忍问抱愁归。

绣尘摇梦短,几处垂杨,水曲暗鹃啼。

闲心漫理,怕尚有、一点芳菲。

刚凭得、绝尘书幌,绕树绿成围。凄迷。

单杯婪尾,小字蛮笺,更安排何计。

空怨他、高楼银烛,催送斜晖。

今宵泪到云屏隙,只断钟、疏鼓休提。

人静后,和春泥语低低。

形式:

莺啼序

歌纨恨轻易染,叹清尊未洗。

醉魂醒、吹入江风,洞箫凝望云际。

镜华润、流尘暗涩,惊鸾冉冉仙衣委。

想霓裳天上,如今散落人世。

往日旗亭,载酒俊侣,为深情惯系。

第一是、愁极桓伊,曲中抛尽铅泪。

睨崦嵫、香兰赋笔,伴樱唱、春娇红蕊。

向良宵,烛底牵萦,梦云奇丽。

芳韶草绿,素约茸红,燕识旧游里。

凭细语、南陌灯倦,夜雨人去,属引邻墙,笛声凄异。

西风又怨,离鸿分后,黄垆陈迹山河感。

对茫茫、满眼浮生事。

当时记得,无端艳冶销磨,岁华暖回怨绮。

闲情颣璧,绮语泥犁,道忏除尚未。

漫几度、莺边花外,泥写无题,锦段须酬,玉珰谁寄。

真知者少,相怜何计。

双烟炉倚桐爨冷,更同心、松柏休轻比。

江湖纵有扁舟,似此星辰,故乡信美。

形式:

绕佛阁.荔湾追凉,经黄诏平别业,感念往年觞咏之盛,怅然回棹。次美成韵

镜空翳奁。蘋外鹭立,微照溪馆。灯梦摇短。

暮凉晕入疏花透窗幔。到门涨满。

应恨未解,人事廊远。兰棹柔婉。

坐看浩渺沧波泛颓岸。

旧侣怅离索,静掩书帷添日线。

谁耐荡愁西风吹酒面。听暮笛沉沉,银漏催箭。

有情才见。记泪蜡纵横,诗思零乱。

水天宽、闹红仍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