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其一)

南北檐楹照绿波,濯缨洗耳不须多。

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翻译

南北屋檐下的栏杆倒映在碧波中,清洗冠缨和洗耳的动作无需太多。
夜晚的天空,明月当空,正是适合登高远望的时候,欣赏那两处相互辉映的青铜器物。

注释

檐楹:屋檐下的栏杆。
绿波:碧绿的水面。
濯缨:清洗冠缨,古代习俗,表示清高。
洗耳:洗耳恭听,谦虚听别人意见。
宜:适宜,适合。
青铜:古代金属,泛指色泽古朴的器物。
两处磨:两件青铜器物相互反射光芒。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情感的寄托。诗中通过对铜陵陈公园双池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远的情操。

"南北檐楹照绿波"一句,设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南北两侧的檐楹(屋顶边缘部分)反射着绿色的波光,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这里,"檐楹"不仅是建筑的装饰,同时也是连接天地的桥梁,而"绿波"则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诗人的心境。

"濯缨洗耳不须多"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内心清净。"濯缨"指的是溪水清澈,"洗耳"则是比喻,用清新的山间泉水洗涤尘世的喧嚣,让心灵得以净化。这两句通过对听觉和视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回归自然的心境。

"天空月满宜登眺"一句,将时间转移到夜晚,月亮洒落其光。"登眺"意味着登上高处远望,这里诗人是在邀请读者一起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看取青铜两处磨"则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描绘。"青铜"可能指的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物,或许是池中水光如同青铜色的映照。而"两处磨"则是在说这份美好不仅在一处,而是在不同的地方都能感受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定,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其二)

落帆重到古铜官,长是江风阻往还。

要似谪仙回舞袖,千年醉拂五松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咏槟榔

异味谁栽向海滨,亭亭直干乱枝分。

开花树杪翻青箨,结子苞中皱锦纹。

可疗饥怀香自吐,能消瘴疠暖如薰。

堆盘何物堪为偶,蒌叶清新卷翠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醉中题鲛绡诗

天地虽虚廓,惟海为最大。

圣王皆祀事,位尊河伯拜。

祝融为异号,恍惚聚百怪。

二气变流光,万里风云快。

灵旂摇红纛,赤虬喷滂湃。

家近玉皇楼,彤光照世界。

若得明月珠,可偿逐客债。

形式: 古风

无题

帘卷窗穿户不扃,隙尘风叶任纵横。

幽人睡足谁呼觉,攲枕床前有月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