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

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

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

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

作诗一笑君应闻。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来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没,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谪降,而是神仙偶尔游历来到凡间。他遨游天地,放纵八极,那小小的九州大地在他看来过于褊狭。
他和杜甫化作天外飞鸟,互相酬唱结成的友谊传为佳话。不知要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李白、一个杜甫。
以为开元皇帝是有道明君,才来此稍事勾留;想笼络他多留些时日尚且不可,他难道还肯去乞求什么吗?
向西望去,太白山绝断了峨眉山,而他眼高绝顶,雄视四海。
视天下无人,只和郭子仪、司马子微交好。
并说:“我平生不认识高将军,他为我脱靴,手污了我的脚,对我怀恨在心。”
作诗已罢,付之一笑,你应该是听到的吧。

注释

丹元子:道士姚丹元。
真:画像。
天人:诗里借指古代才俊之士。
沤:浸,泡。
谪仙:指李白。
麾斥:即挥斥,放纵,奔放。
八极,最边远之处。
隘九州,以九州为隘。
隘,狭小。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借指玄宗。
少:稍。
縻:笼络,羁留。
矧:况且。
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郿县东南。
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
峨眉:在眉山县南。
岷山一支脉与峨眉山相连,故连称峨岷或岷峨。
嗔:怒。
一作“瞋”。
“瞋”、“嗔”原本可通用,皆为发怒的意思。
但“瞋”又可作“瞠目”讲,兼有瞪目之态和愤怒之情,则更可取。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深含哲理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篇“天人几何同一沤”即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在的思想。“谪仙非谪乃其游”则表达了对李白不羁自由的赞美之情,李白被誉为“谪仙”,而这种非议反成为了他云游四海的动力。

诗中“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描绘了李白化身为鸟,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情景。这不仅是对李白诗歌中常见的飞升变化主题的一种艺术表达,也象征着苏轼自己对于脱离尘世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一鸣一止三千秋”则是时间与永恒的哲学思考,一个声音,一段停顿,便跨越了长久的岁月。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

接着,“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表达了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世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赞赏,以及自己对于无法长久拥有这种自由生活状态的无奈和向往。

最后,“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则是诗人对李白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描绘,以及自己对于家人、生活状态的自况。这里的“大儿”、“小儿”可能指的是苏轼自己的某些生活状态或心态,而非实际子女。

整首诗通过对李白的崇拜和想象,表达了苏轼个人对于自由、超脱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对古代诗人精神的追求,也是苏轼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

代北寒齑捣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

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

欲就左慈求拄杖,便随李白跨沧溟。

攀条与立新名字,儿女称呼恐不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再次韵曾仲锡荔支

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

本自玉肌非鹄浴,至今丹壳似猩刑。

侍郎赋咏穷三峡,妃子烟尘动四溟。

莫遣诗人说功过,且随香草附《骚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一)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二)

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

履道凿池虽可致,玉川卷地若为收。

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