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其一)

我兄教我过东吴,遗墨山间无处无。

忽报冬潮催出堰,俗缘深重道心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翻译

我的兄长曾教导我穿越东吴之地
他遗留的墨迹在山间各处可见

注释

教我:教导我。
东吴: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这里可能象征着旅途或经历。
遗墨:遗留的书法作品或文字。
山间:指代山野之处。
无处无:到处都有。
忽报:忽然报告。
冬潮:冬季的潮汐。
催出堰:催促打开堤坝(可能是指泄洪或灌溉)。
俗缘:世俗的缘分或牵扯。
深重:深厚而难以摆脱。
道心:佛教用语,指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对佛法的追求。
粗:粗糙,这里可能表示道心不纯或者被世俗事务干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其一)》中的第一首。诗人以兄长教导自己游历东吴的经历为引子,表达了对山间留存的兄长遗墨的感慨。后两句通过"冬潮催出堰"的自然景象,寓意人生的世俗牵绊("俗缘深重")与内心的追求("道心粗")之间的冲突。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性较强,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寇莱公

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

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郿坞

董公平昔甚纵横,晚岁藏金欲避兵。

当日英雄智相似,燕南赵北亦为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封道中三绝(其三)少林寺赠顿起

一径乔林下黄叶,三山翠壁绕禅居。

共君将住还归去,欲问安心知已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封道中三绝(其一)缑山祠

飞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连少室孙。

夜静笙声兼鹤下,回看惟有故山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