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远云閒睡醉天下之至乐也约各赋一首寄昌甫(其一)

卧听青松吟,起看白云生。

身心两无累,所至辄畅情。

岂特夸毗子,往往皆强营。

淄渑虽异涂,匪利即徇名。

谁云衡茅下,可以知枯荣。

纵复逼饥寒,儿仆自春耕。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沉浸在自然与内心的宁静之中,表达了对简单生活和内在自由的追求。首句“卧听青松吟,起看白云生”以生动的意象开始,仿佛诗人正躺在松林间,倾听松涛与风声交织的乐章,随后起身,眼前是白云缓缓生成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下来,“身心两无累,所至辄畅情”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满足,无论是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与释放。

“岂特夸毗子,往往皆强营”两句转折,似乎在对比那些追求虚名与物质享受的人,他们或许在表面上显得得意洋洋,但实际上却是在强求与劳碌中度过。通过“淄渑虽异涂,匪利即徇名”,进一步强调了追求名利与物质的不必要性,指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外在的获得,而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谁云衡茅下,可以知枯荣”表达了即使在简陋的衡茅(简陋的草屋)之下,也能洞察到生命的真谛与自然的循环。这种洞察力超越了物质的贫富,触及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纵复逼饥寒,儿仆自春耕”则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即便面临饥饿与寒冷,也有儿仆在辛勤耕作,象征着即使在逆境中,生活依然充满希望与生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内心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是对传统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斯远云閒睡醉天下之至乐也约各赋一首寄昌甫(其二)

神既不外骛,气亦当自和。

松床荐石枕,偃仰得已多。

鼻息出入通,呼吸相荡摩。

阳光塞天宇,一定消百魔。

是事非所难,彼愚分奔波。

晓夕无停晷,耗散归蹉跎。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斯远云閒睡醉天下之至乐也约各赋一首寄昌甫(其三)

陶陶兀兀里,浑涵忘所知。

恍如天地初,清浊未剖时。

人苦前识尔,触物劳心思。

弃置便弃置,况此有酒卮。

一酌入醺酣,重觞到淋漓。

勿苦事边幅,醒将何所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寄秋塘

寄语秋塘翁,谢借渊明诗。

俄而两三年,未尝不诵之。

翁昔游钱湖,日日载酒嬉。

我方坐筦库,逐势利奔驰。

惟恐尘埃多,忘却山水奇。

所以从翁借,欲公知我为。

秋塘夫如何,蒲荷净涟漪。

塘上客谁来,宁作宋玉悲。

胸蟠夜光寒,健笔愈陆离。

西风一吟讽,万事都若遗。

应笑我投閒,犹能咏于斯。

渊明闭关辈,翁亦老苦锥。

怅然复归翁,起我百世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孟守寄诗卷于斯远

人言诏节忙,我觉诗卷暇。

寄之章丘深,何其相慰藉。

使君真不凡,往往凌鲍谢。

传观俗眼惊,幽怀语寒夜。

形式: 古风 押[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