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其二)无题

阑干四面山无数。供望眼、朝与暮。

好风催雨过山来,吹尽一帘烦暑。

纱厨如雾,簟纹如水,别有生凉处。

冰肌不受铅华污。更旎旎、真香聚。

临风一曲最妖娇,唱得行人且住。

藕花都放,木犀开后,待与乘鸾去。

形式: 词牌: 御街行

翻译

四周都是连绵的山峦,无尽的视野,从早到晚都能眺望。
清风带着雨水越过山岭,驱散了满屋的闷热。
纱帐如轻雾,竹席如水面,另有一番清凉之地。
她的肌肤纯净,不染尘世繁华,只有自然的香气环绕。
在风中轻轻唱出一首曲子,那娇媚无比,让过路的人都驻足聆听。
荷花盛开,木犀花之后,我期待着与你一同乘坐鸾鸟离去。

注释

阑干:栏杆,这里指窗户边的围栏。
供望眼:提供远望的视线。
好风:清爽的风。
铅华:比喻世俗的华丽或浮华。
乘鸾:古代神话中乘凤或鸾鸟飞翔,象征仙逝或升仙。

鉴赏

这首宋词《御街行(其二)无题》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词人的独特艺术风格。首句“阑干四面山无数”,描绘出词人所处环境的开阔与壮丽,山峦连绵,视野开阔。接下来,“供望眼、朝与暮”表达了词人对山水的无尽眷恋,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都能引人凝望。

“好风催雨过山来,吹尽一帘烦暑”运用拟人手法,写风儿带着雨水穿过山岭,为词人带来清凉,扫除夏日的炎热。室内,“纱厨如雾,簟纹如水”,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暗示词人内心的清凉世界。

“冰肌不受铅华污。更旎旎、真香聚”赞美了自然的纯净与香气,暗示词人追求高洁品格,不愿被世俗尘埃沾染。最后三句,“临风一曲最妖娇,唱得行人且住。藕花都放,木犀开后,待与乘鸾去”,词人借荷花盛开、木犀花香的季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以及想要远离尘世、携手共度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山水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心境的描绘,展现出词人超凡脱俗的意趣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最高楼(其一)送丁怀忠

相思苦,君与我同心。鱼没雁沈沈。

是梦他松后追轩冕,是化为鹤后去山林。

对西风,直怅望,到如今。待不饮、奈何君有恨。

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君起舞,试重斟。

苍梧云外湘妃泪,鼻亭山下鹧鸪吟。

早归来,流水外,有知音。

形式: 词牌: 最高楼

最高楼(其三)答晋臣

花好处,不趁绿衣郎。缟袂立斜阳。

面皮儿上因谁白,骨头儿里几多香。

尽饶他,心似铁,也须忙。甚唤得、雪来白倒雪。

更唤得,月来香杀月。谁立马,更窥墙。

将军止渴山南畔,相公调鼎殿东厢。

忒高才,经济地,战争场。

形式: 词牌: 最高楼

最高楼(其四)为洪内翰庆七十

金闺老,眉寿正如川。七十且华筵。

乐天诗句香山里,杜陵酒债曲江边。

问何如,歌窈窕,舞婵娟。更十岁、太公方出将。

又十岁、武公才入相。留盛事,看明年。

直须腰下添金印,莫教头上欠貂蝉。

向人间,长富贵,地行仙。

形式: 词牌: 最高楼

最高楼(其一)客有败棋者,代赋梅

花知否,花一似何郎。又似沈东阳。

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笑东君,还又向,北枝忙。著一阵、霎时间底雪。

更一个、缺些儿底月。山下路,水边墙。

风流怕有人知处,影儿守定竹旁厢。

且饶他,桃李趁,少年场。

形式: 词牌: 最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