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商山

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

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

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

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忙碌地依附山水间,何曾像询问渡口般寻求归宿。
陡峭山崖仿佛避开马匹,芬芳树木似乎挽留游子的脚步。
日暮时分猿鸟作伴,古今以来京城洛阳的风尘。
即使失去一枝独秀的机会,也辜负了故乡的春天。

注释

役役:忙碌不停。
依:依靠。
山水:自然山水。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寻求出路。
断崖:陡峭悬崖。
避马:避开马匹。
芳树:芬芳的树木。
留人:挽留人。
日夕:傍晚。
猿鸟:猿猴和鸟类。
京洛:京城洛阳。
尘:风尘,指世事纷扰。
一枝:一枝独秀。
甘已失:甘愿失去。
辜负:错过,辜负。
故园:故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行者在旅途中所见之景象与内心的感慨。开篇“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两句,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行者的迷茫与寻求,似乎在询问前路,但又不确定。接着“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两句,形象地展示了一种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交织的画面,高峻的山崖宛如避开奔跑的马匹,而繁茂的树木则似乎有意留住过往行人。

“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两句,则转向了对时间流逝与历史沉淀的情感体验。日暮时分,猿鸣(一种类似长臂猿的动物)和鸟儿成为了旅人的伙伴,而“古今京洛尘”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一种感慨。

最后,“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两句,表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悔与对故土的思念。一枝花朵已经凋谢,行者感到自己辜负了那美好而短暂的时光,也辜负了那个充满生机的故园春天。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树木和动物,以及日暮时分的景象,抒写出行者对自然之美与生命流逝的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历史、时间和个人记忆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旅馆闻雁别友人

路绕秋塘首独搔,背群燕雁正呼号。

故关何处重相失,碧落有云终自高。

旅宿去缄他日恨,单飞谁见此生劳。

行衣湿尽千山雪,肠断金笼好羽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浙东陪元相公游云门寺

松下山前一径通,烛迎千骑满山红。

溪云乍敛幽岩雨,晓气初高大旆风。

小槛宴花容客醉,上方看竹与僧同。

归来吹尽严城角,路转横塘乱水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浙东赠李副使员外

妙尽戎机佐上台,少年清苦自霜台。

马嘶深竹闲宜贵,花拂朱衣美称才。

早入半缘分务重,晚吟多是看山回。

名高渐少翻飞伴,几度烟霄独去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秦中逢王处士

万水东流去不回,先生独自负仙才。

蕊宫横浪海边别,鹤翅驻云天上来。

几处吹箫森羽卫,谁家残月下楼台。

春风正好分琼液,乞取当时白玉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