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刘二十八因诗问之

昨夜梦梦得,初觉思踟蹰。

忽忘来汝郡,犹疑在吴都。

吴都三千里,汝郡二百馀。

非梦亦不见,近与远何殊。

尚能齐近远,焉用论荣枯。

但问寝与食,近日两何如。

病后能吟否,春来曾醉无。

楼台与风景,汝又何如苏。

相思一相报,勿复慵为书。

形式: 古风

翻译

昨晚在梦中相见,醒来后心中犹豫不决。
忽然忘记了我已来到你的郡地,还以为仍在吴都停留。
吴都距离这里有三千里,而汝郡也有二百多里余。
不是梦境也难以相见,近与远又有什么分别呢。
既然能将远近等同看待,又何必去谈论人生的得失荣辱。
只关心你的起居饮食,最近身体状况如何。
病后是否还能吟诗,春天来了有没有醉过。
楼台和风景,与苏地相比又如何。
对你的思念已有所回应,不必再懒于写信了。

注释

昨夜:昨天晚上。
梦梦得:梦见你。
初觉:刚醒来。
踟蹰:犹豫不决。
汝郡:指你所在的郡县。
吴都:古代吴国的都城,这里指代诗人自己的故乡或熟悉的地方。
馀:多于,超过。
非梦:不是梦境。
亦:也。
不见:见不到。
近与远何殊:近处和远处有什么区别。
尚能:还能。
齐近远:把近和远看作一样。
焉用:何必。
论荣枯:讨论人生的兴衰荣辱。
寝与食:睡眠和饮食,泛指生活状况。
病后:病愈之后。
吟否:能否吟诗,指精神状态。
春来:春天到来。
曾醉无:有没有醉过。
汝又何如苏:你的地方与苏地(可能指苏轼的故乡)相比如何。
相思一相报:对你的思念有了回应。
勿复:不必再。
慵为书:懒得写信。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朝创作的,名为《梦刘二十八因诗问之》。诗人通过梦境与远方朋友的思念交流,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首句“昨夜梦梦得,初觉思踟蹰”描绘了梦醒后的迷离感,思绪难以平静。接着“忽忘来汝郡,犹疑在吴都”表达了对远方故土的记忆和不确定性。

中间两句“吴都三千里,汝郡二百馀”通过空间距离的描写,强化了思念的深度。随后“非梦亦不见,近与远何殊”则表达了即便身处异地,对亲友的牵挂并无差别。

诗人接着问询友人的近况:“但问寝与食,近日两何如。”同时也透露了自己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形:“病后能吟否,春来曾醉无。”

末尾两句“楼台与风景,汝又何如苏。相思一相报,勿复慵为书”则是诗人对朋友所在环境的好奇,以及表达了彼此间不需要多言,只需心有所属即可。

整首诗通过梦境和现实生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友情与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梦裴相公

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

梦中如往日,同直金銮宫。

髣髴金紫色,分明冰玉容。

勤勤相眷意,亦与平生同。

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

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

自我学心法,万缘成一空。

今朝为君子,流涕一沾胸。

形式: 古风

清夜琴兴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清调吟

索索风戒寒,沈沈日藏耀。

劝君饮浊醪,听我吟清调。

芳节变穷阴,朝光成夕照。

与君生此世,不合长年少。

今晨从此过,明日安能料。

若不结跏禅,即须开口笑。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渐老

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当春颇愁寂,对酒寡欢趣。

遇境多怆辛,逢人益敦故。

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