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弹琴李处士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深知这样的事情知音难觅,先生您却白白费心。
世间何时曾有人真正喜好古代风雅,何必在人前显露伤感呢。
修身养性不像笙笛般巧妙取悦,音乐之美哪能比得上郑卫之靡靡之音。
那把三尺焦桐只有七根弦,子期和师旷两位大师都深沉专注。

注释

情知:深知。
此事:这样的事情。
少知音:知音难觅。
自是:正是。
先生:先生您。
枉用心:白白费心。
世上:世间。
几时:何时。
曾:曾经。
好古:喜好古代风雅。
何必:何必。
更:更进一步。
沾襟:显露伤感。
致身:修身养性。
不似:不像。
笙竽:笙笛。
巧:巧妙。
悦耳:取悦耳朵。
宁如:哪能比得上。
郑卫淫:郑卫之靡靡之音。
三尺焦桐:那把三尺焦桐。
七条线:只有七根弦。
子期:子期(钟子期)。
师旷:师旷(春秋时期乐师)。
两沈沈:两位都深沉专注。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山甫的《赠弹琴李处士》,从内容上看,诗中表达了对知音难求和个人才艺不为世人所识的感慨。首句“情知此事少知音”便点出了这种孤独与无奈,接着“自是先生枉用心”则表明诗人认为即使有才华,如果没有人赏识也是白费。

中间两句“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显示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则是说自己虽然没有那些能在人前展现才华的器乐之术,但自己的音乐追求更为高洁,不愿沾染世俗。

最后两句“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中,“三尺焦桐”指的是古琴,"七条线"则是古琴上的琴弦。"子期师旷两沈沈"可能是在提及古代的音乐家,用以比喻自己对音乐的深沉与内涵。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才能的自我肯定和对世俗评价的超然,表达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个人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94)

李山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

担锡归来竹绕溪,过津曾笑鲁儒迷。

端居味道尘劳息,扣寂眠云心境齐。

还似村家无宠禄,时将邻叟话幽栖。

山衣毳烂唯添野,石井源清不贮泥。

祖意岂从年腊得,松枝肯为雪霜低。

晚天吟望秋光重,雨阵横空蔽断霓。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

见说金台客,相逢秪论诗。

坐来残暑退,吟许野僧知。

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身闲偏好古,句冷不求奇。

晦迹全无累,安贫自得宜。

同人终念我,莲社有归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酬刘书记见赠

独在西峰末,怜君和气多。

劳生同朽索,急景似倾波。

禅者行担锡,樵师语隔坡。

旱□生赤藓,古木架青萝。

石涧新蝉脱,茅檐旧燕窠。

篇章蒙见许,松月好相过。

思苦通真理,吟清合大和。

□□□□□,风起送渔歌。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题李员外厅

石砌蛩吟响,草堂人语稀。

道孤思绝唱,年长渐知非。

名利终成患,烟霞亦可依。

高丘松盖古,闲地药苗肥。

猿鸟啼嘉景,牛羊傍晚晖。

幽栖还自得,清啸坐忘机。

爱彼人深处,白云相伴归。

形式: 排律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