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酬刘柴桑

红藷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红色的薯藤和紫色的嫩芽,环绕在墙的四周。
暂且让幽兰享受春天,不要与秋天的菊花争艳。
即使在严寒的冬季,它们也能从坛罐中生长出来,显得比农田还要繁茂。
淇水之畔的洁白玉石般美丽的花朵,还能否有超过这景象的呢?
一旦满足于眼前的丰盛,就忘记了故乡的山,不再思念马少游的诗情画意。

注释

红藷:红色的薯藤。
紫芽:紫色的嫩芽。
墙四周:环绕在墙的四周。
幽兰:兰花,象征高雅。
霜菊:秋天的菊花。
穷冬:严寒的冬季。
瓮盎:坛罐。
农畴:农田。
淇上:淇水之畔。
白玉延:洁白如玉的花朵。
能复过此不:还能否有超过这景象的呢。
一饱:满足于饱食。
故山:故乡的山。
马少游:马致远,元代诗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生命流转的哲理思考。红藷与紫芽远远地插在墙的四周,这里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诗人提醒人们要享受幽兰的春天,不必争夺霜菊的秋季,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不同时期的接受和欣赏。

穷冬,即贫瘠的冬天,出现在瓮盎之间,这里形容的是即使在最为凄凉的季节,也能看到一些生机。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生命力的顽强与美丽。"磊落胜农畴"则描写了冬日的田野中依然有着不输于其他时节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的"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中的"淇上"指的是水面之上,而"白玉延"则形容水面如同延伸的白玉一般,这里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重复的感慨。

最后两句,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是诗人在享受了一番美好的自然后,对于过往的山水不再有太多牵挂,也不去思念那些曾经的行程。这既是对物是人的超脱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一种释然与自得。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美好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并引

我生有天禄,玄膺流玉泉。

何事陶彭泽,乏酒每形言。

仙人与道士,自养岂在繁。

但使荆棘除,不忧梨枣愆。

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

岁暮似有得,稍觉散亡还。

有如千丈松,常苦弱蔓缠。

养我岁寒枝,会有解脱年。

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

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

形式: 古风

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

海国困蒸溽,新居利高寒。

以彼陟降劳,易此寝处乾。

但苦江路峻,常惭汲腰酸。

矻矻烦四夫,硗硗斲层峦。

弥旬得寻丈,下有青石磐。

终日但迸火,何时见飞澜。

丰我粲与醪,利汝椎与钻。

山石有时尽,我意殊未阑。

今朝僮仆喜,黄土复可抟。

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

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

一勺亦天赐,曲肱有馀欢。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和陶时运四首,并引(其一)

我卜我居,居非一朝。龟不吾欺,食此江郊。

废井已塞,乔木干霄。昔人伊何,谁其裔苗。

形式: 四言诗

和陶时运四首,并引(其二)

下有澄潭,可饮可濯。江山千里,供我遐瞩。

木固无胫,瓦岂有足。陶匠自至,啸歌相乐。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