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偶来人境外,何处染嚣尘。
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开篇"偶来人境外"表达了诗人不经意间走到了人烟稀少的地方,这个"偶来"字眼传递出一种无意中、随性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自由自在。
接着"何处染嚣尘"则是说诗人对于尘世的烦恼和纷争已不再有所牵挂,"嚣尘"指的是世间的喧闹和污秽,这里用"何处"来询问,是一种对尘世的疏离态度。
第三句"倘许栖林下"则描绘了诗人希望栖息在林下的愿望,"倘许"表示假如、如果,而"栖"字则指鸟类栖息,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归宿之情。
末句"僧中老此身"更进一步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僧中"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出家人,他们远离尘世,追求精神上的净化。这里"老此身"则表明了诗人对于自身已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看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自然、禅修生活的向往,以及一种超脱尘世之上的宁静与自在。
不详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十月江边芦叶飞,灌阳滩冷上舟迟。
今朝未遇高风便,还与沙鸥宿水湄。
鹤发婆娑乡里亲,相邀共看往年春。
拟将儿女归来住,且是茅山见老人。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衰病苦奔走,未尝追旧游。
何言问憔悴,此日驻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