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鹤发婆娑乡里亲,相邀共看往年春。
拟将儿女归来住,且是茅山见老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情景。开篇“鹤发婆娑乡里亲”两句,通过对白发渔染、年迈乡亲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深厚的情感。随后的“相邀共看往年春”则展现了诗人与乡亲们共同回忆过往美好时光的温馨画面。
第三句“我拟将儿女归来住”,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带着子女回到故土,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最后一句“且是茅山见老人”中,“茅山”有可能是指特定的地点,也可能是泛指乡间田园之地。而“见老人”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对年迈父母的思念和敬意。
整首诗通过平实淡雅的语言,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情的珍视。这种宁静致远的情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内心对于超脱尘嚣、归于本真的追求。
不详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衰病苦奔走,未尝追旧游。
何言问憔悴,此日驻方舟。
远道曳故屐,馀春会高斋。
因言别离久,得尽平生怀。
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当时漏夺无人问,出宰东阳笑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