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观山

暮发白下地,暝投观山宿。

横溪赤栏桥,一径入松竹。

野僧如惊麇,避堂具灯烛。

我眠兴视夜,部曲始炊熟。

笕水烟际鸣,万籁入秋木。

平生萧洒兴,本愿终涧谷。

世累渐逼人,如垢不靧沐。

已成老翁为,作吏长碌碌。

形式: 古风

翻译

傍晚从白下出发,天黑投宿在观山处。
穿过横溪的赤栏桥,一条小路通向松竹林。
野外的僧人像受惊的麋鹿,慌忙点亮灯火迎接。
我醒来欣赏夜晚,部下的饭菜也刚好煮熟。
竹筒中的水在烟雾中发出响声,秋天的万物静谧入耳。
平生喜好潇洒,本愿归隐山涧。
世俗的烦恼逐渐逼近,如同污垢难以洗净。
如今已成老翁,做官却忙碌无暇清闲。

注释

暮:傍晚。
发:出发。
白下:古代地名。
暝:天黑。
投:投宿。
观山:山名。
横溪:横跨溪流。
赤栏桥:红色栏杆的桥。
一径:一条小路。
入:进入。
松竹:松树和竹子。
野僧:野外的僧人。
惊麇:受惊的麋鹿。
具:准备。
眠兴:睡醒后的心情。
视:欣赏。
部曲:部属。
炊熟:饭菜煮好。
笕水:竹筒中的水。
万籁:各种声音。
秋木:秋天的树木。
萧洒:潇洒。
终:最终。
涧谷:山谷。
世累:世俗的烦恼。
逼人:逼近。
如垢:如同污垢。
不靧沐:难以洗净。
老翁:老人。
作吏:做官。
长碌碌:长久忙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宿观山》,描绘了夜晚从白下出发,投宿于观山时的情景。诗人笔下的画面生动,从"暮发白下地,暝投观山宿"开始,展现了傍晚时分离开繁华之地,向静谧的山中投宿的过程。

"横溪赤栏桥,一径入松竹"两句,通过"横溪"和"赤栏桥"的细节,展现出小桥流水、松竹相伴的清幽环境。接下来,诗人写到野僧的惊讶与热情,"野僧如惊麇,避堂具灯烛",形象地刻画出僧人的朴实与好客。

诗人夜晚静坐,观察着夜色,"我眠兴视夜,部曲始炊熟",表现出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悠然心境。"笕水烟际鸣,万籁入秋木"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宁静,各种声音融入秋夜的寂静之中。

最后,诗人感慨人生,"平生萧洒兴,本愿终涧谷",表达了他向往的潇洒生活和隐逸之志。然而,现实的压力让他感叹"世累渐逼人,如垢不靧沐",表明他对尘世纷扰的厌倦。结尾处,诗人以"已成老翁为,作吏长碌碌"自嘲,流露出对官场生涯的疲惫和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矛盾,体现了黄庭坚清新脱俗的诗风。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宿灵汤文室

临池濯吾足,汲水濯吾缨。

尘埃一谢去,神与体俱清。

月明渐映檐东出,置枕东床夜萧瑟。

更无俗物败人意,唯有清风入吾室。

形式: 古风

宿黄州观音院钟楼上

钟鸣山川晓,露下星斗湿。

老夫梳白头,潘何埙篪集。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缉]韵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二)

艰难闻道有归音,部曲霜行璧月沉。

王春正月调玉烛,使星万里朝天心。

颇令山海藏国用,乃见县官恤民深。

经心陇蜀封疆守,必有人材备访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一)

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沉。

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

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

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