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访人不遇》由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通过对比“古人”与“斯人”的不同境遇,以及对世俗与高尚品质的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首句“古人不可作,斯人皆吾与”,诗人感叹古人难以再现,而当代之人却与自己相伴,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接着,“苟非吴越殊,腑肺思相语”两句,说明了诗人与周围人的思想交流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在不同的地域或文化背景下,也能找到共鸣。
“俗子患无食,不患为硕鼠”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人们担忧的是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成为贪婪自私的人。这里“硕鼠”比喻那些贪得无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强调了道德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平衡。
“仪凤人所仰,竹实天所予”赞美了高尚的品德如同凤凰般被人仰慕,而自然界的竹实则是上天的馈赠,象征着纯洁与自然的美好。这表明诗人崇尚高洁的品格和大自然的和谐。
“硕鼠人所贱,苟得天所怒”则批评了贪婪自私的行为,指出如果触怒了天道,这种行为将受到谴责。这里暗含了对社会公正与道德约束的重视。
最后,“不遇怅然归,有怀聊一吐”表达了诗人未能如愿见到友人后的失落心情,但同时也借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也展示了他愿意分享内心感受的开放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和直接抒情的方式,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社会正义的追求。